慢性病症狀查詢癌症

貧血診療全解析:症狀、原因與改善方法全掌握

什麼是貧血與常見症狀

貧血(英文:anemia)是一種由血液中紅血球數量或血紅素含量不足所引起的狀態,造成身體組織缺氧,進而產生一系列不適症狀。紅血球由骨髓生成,壽命約為120天,若其生成速度跟不上耗損,就容易導致貧血。根據醫學專業資料,缺乏足夠氧氣供應會引發疲勞、心悸、呼吸急促、皮膚蒼白甚至皮膚或眼白泛黃等臨床徵象。如長期未獲改善,甚至可能造成心臟負擔增加和心臟肥大。

貧血的臨床表現與影響

  • 疲憊無力,精神不振
  • 心悸、氣短
  • 皮膚蒼白或發黃
  • 頭暈、頭痛
  • 免疫力下降,容易感染

不同族群的貧血症狀略有差異,例如兒童可能影響成長發育,孕婦則會增加早產風險,而老年人則會因體能下降,跌倒風險提升,甚至影響認知功能。這些徵狀若長期存在,務必及時就醫診斷以防範進一步併發症。

貧血的主要原因與分類

貧血的成因多樣,主要可分為血球生成異常及血球流失過多兩大類:

血球生成缺陷

  • 缺鐵性貧血:台灣地區最常見的貧血品種。鐵質不足會嚴重影響血紅素的合成,進而降低紅血球生成。造成缺鐵的原因包括飲食中鐵攝取不足、吸收障礙、需求增加或大量失血,像是長期胃腸道出血或月經出血。
  • 地中海貧血:又稱海洋性貧血,是一種血紅蛋白鏈合成異常的遺傳性疾病。高患病率在台灣約有6-8%,會影響紅血球壽命與功能,造成慢性貧血。
  • 再生不良性貧血:由骨髓造血功能嚴重受損所導致,紅血球、白血球和血小板皆不足,嚴重者須靠輸血維持生命。
  • 惡性貧血:維生素B12缺乏引發,牽涉消化道吸收障礙。常見於年長者、嚴格素食者或患有胃腸疾病者,因B12不足而紅血球生成受阻。

血球流失過多

  • 溶血性貧血:紅血球在血液中被過度破壞,超越骨髓製造的能力。常見疾病包括遺傳性血紅蛋白異常(如地中海貧血)、蠶豆症等。
  • 出血性貧血:由於手術、創傷、大量出血或內科疾病如潰瘍、腫瘤引起血液流失。血液流失越多,貧血越嚴重,需及時止血並補充血液。

診斷與篩檢方式

根據台灣醫事檢驗學會的標準,貧血診斷一般以血液常規檢查(CBC)來判定。臨床上主要掌握紅血球數量(RBC)、血紅素(Hb)以及平均血球容積(MCV)三個指標,只要其中一項低於正常範圍,即可確診為貧血。進一步的血液分析可以幫助判定貧血的類型及原因,有助醫師制定對應的治療計畫。

貧血是否可以完全治癒?

遺傳性血紅蛋白異常(如地中海貧血)與隨著年齡增長的老化所引起的貧血,多屬於慢性狀況,目前尚無根治方案,但透過定期監測與適當治療,可以有效控制症狀。反之,若貧血主要因飲食不良或缺鐵,改善飲食習慣後通常能獲得明顯改善。建議多攝取富含鐵質與維生素C的食物,以協助血紅素合成,促進血球再生。

貧血的飲食與營養調整

促進血紅素合成的補血食物

  • 紅肉與瘦肉:如豬肝、牛肉、蝦、蛤蜊等富含血紅素鐵,易於人體吸收。
  • 深色蔬菜與豆類:如菠菜、蕃茄、紅豆、豌豆,含有豐富鐵元素以及葉酸,有助新血球生成。
  • 富含維生素C的水果蔬菜:如奇異果、柑橘、草莓、花椰菜、苦瓜,能促進植物性鐵的吸收效率。

攝取建議與注意事項

成人男性每日建議攝取鐵量約10毫克,女性約15毫克,青少年與成人上限約為40毫克。過量攝取可能引發腸胃不適或鐵中毒,應適度調整。如有貧血疑慮,在營養師指導下進行飲食調整或補充鐵劑。

科學治療與醫療選擇

  1. 鐵劑與營養補充:缺鐵或失血型貧血常用,須避免與抗酸劑、茶水或酚類抗生素同服,以免影響吸收。
  2. 維生素B12及葉酸補充:針對惡性貧血或營養不良引起的貧血,增補維生素B12或葉酸有助血球生成。
  3. 藥物治療:改善免疫性或慢性疾病相關貧血,醫師可能會依照病因開立免疫抑制劑或促血藥物。
  4. 輸血療法:在嚴重或其他療法無效情況下,可能需定期輸血維持紅血球濃度,特別是地中海貧血重度患者。

綜合上述,不論何種原因導致的貧血,及早診斷與對應治療是維持健康的關鍵。營養飲食的調整與醫療介入需要配合,才能有效改善生活品質,遠離貧血帶來的身體不適與長期併發症。

相關文章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