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許多成人即便沒有明顯的飲食改變或生活習慣改變,仍會感受到莫名的疲倦、體重增重,甚至長期覺得精神不振。這些症狀可能與甲狀腺功能低下有密切關聯。專業醫療研究指出,隨著年齡增加,尤其是對女性來說,罹患甲狀腺低下的風險也相應提高。
甲狀腺功能低下的臨床徵兆與診斷要點
甲狀腺位於氣管前方,是人體重要的內分泌腺體,主要負責分泌甲狀腺素調節新陳代謝。當甲狀腺素分泌不足,會導致全身代謝速度變慢,引發體重增加、肌膚乾燥、頭髮稀疏並伴隨疲勞感。臨床上,最明顯的現象為身體出現水腫或「黏液腫」現象,皮膚變得乾燥,並可能出現體溫下降、心跳變慢等症狀。
疾病的主要症狀與嚴重併發
黏多醣在組織沉積,除了外觀上的變化外,也可能引發心跳遲緩、體溫降低,甚至在嚴重時導致心臟衰竭或陷入「黏液腫昏迷」的緊急生命危險。此外,腸胃動力變慢、便秘、頭髮掉落、皮膚乾燥等也是常見的臨床表像。若長期感到精神萎靡,或在休息後仍難以恢復精神,應盡快接受血液檢查確認是否有甲狀腺功能低下的可能。
高危險族群包括哪些人?
除了年長者和女性是常見的高風險群外,以下幾類人群特別容易受到甲狀腺功能低下的影響:
- 接受過甲狀腺手術的個案:如因腫瘤或其他疾病接受部分或全切除手術,會造成甲狀腺激素的分泌減少,進而引發甲狀腺低下。
- 接受放射性碘治療的患者:常用於治療甲狀腺亢進的放射碘治療,也可能破壞甲狀腺組織,導致功能受損。
- 自體免疫性甲狀腺疾病患者:如橋本氏甲狀腺炎,患者體內抗體攻擊甲狀腺,引起慢性發炎,逐步造成甲狀腺激素不足。大多數此類患者多在30至50歲之間較常見。
- 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長,橋本氏甲狀腺炎引起的甲狀腺功能低下發病率也逐年升高,台灣調查指出,超過53歲的中老年人中約有8%出現甲狀腺功能不足問題。
- 女性:因荷爾蒙變化和自體免疫疾病的影響,女性罹患甲狀腺疾病的機率較男性高出2到7倍,尤其在孕產期與經期階段更需要特別關注。
甲狀腺低下的常見治療方法與注意事項
診斷多依照血液檢查,主要測量甲狀腺素(T4)與促甲狀腺激素(TSH)數值。當血中TSH偏高,表示甲狀腺可能功能不足,此時醫生多半會建議服用人工合成的甲狀腺素來補充缺乏的激素,恢復正常生理代謝。此外,部分輕微或亞臨床型患者,醫師會根據年齡與症狀進行評估,決定是否立即用藥或暫時追蹤。
特別提醒:何時需緊急用藥
- 當血中促甲狀腺激素(TSH)高於7.5 miu/mL,且伴有明顯症狀,須立即接受甲狀腺素補充治療,以防嚴重併發症。
- TSH在4.5至7.5之間,尤其是年長或有心臟疾病患者,要依照醫師建議進行個別評估再決定是否用藥,以免過度治療。
日常生活中應注意的事項
- 飲食控制:橋本氏甲狀腺炎患者須避免高碘食物,如海帶、紫菜、海藻類,以免誘發或加重發炎反應。一般市售的碘鹽(如玫瑰鹽、海鹽)含碘量足夠,不需刻意避免攝取,重要的是不要過量。
- 適度運動:運動有助於提升新陳代謝,但運動方式應依身體狀況調整,過度劇烈可能反而對心臟造成負擔。建議以步行或低強度活動為主。
- 規律作息與追蹤:保持良好的作息習慣,適時紓壓,有助於降低身體的發炎狀況。定期追蹤血中TSH與甲狀腺激素水準,特別是高危族群,追蹤頻率建議每3個月至1年不等。
由於甲狀腺疾病的影響範圍廣泛,早期警覺並及時治療,不僅可以改善生活質量,也能有效預防嚴重併發症。任何不尋常的體徵與症狀,都不應掉以輕心,建議及早諮詢專業醫師,做出最適合自己的健康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