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狀查詢癌症

青少年接種BNT疫苗後心肌炎率高於美國 1450人中約有1人受影響,是否建議執行第二劑?

近期多項國內外數據顯示,青少年接種BNT新冠疫苗後可能引發心肌炎等心血管相關副作用,成為健康議題的焦點。根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及其他研究機構的調查顯示,12至17歲青少年的疫苗相關心肌炎發生率,男性約為每百萬人中9.8例,女性則約為1.1例。換算到台灣,目前青少年的BNT疫苗接種率約88%,持續推動疫苗接種的同時,相關副作用的風險也引起各界關注。

台灣青少年的心肌炎風險與國際數據比較

台灣12至17歲青少年的心肌炎發生率較美國高出約2.29倍。以疫苗接種第一劑後的數據來看,國內青少年的心肌炎發生率約為每百萬人13例,這比美國數據更高,是否代表疫苗風險增加,仍需進一步判斷。專家指出,台灣的高發率或部分受到更積極的醫療監測和診斷程序影響,因為本地醫療體系提供較便捷的就醫與檢查服務,可能讓更多隱性或輕微心肌炎案例被發現與通報。

最新事件及疫苗安全性討論

此外,2022年10月,韓國曾報導一例因接種BNT疫苗後心肌炎導致死亡的案例。病例中,一名22歲青少年在施打疫苗五天後出現心絞痛,並於數小時內不幸過世。此案例被視為全球首例與疫苗相關的心肌炎死亡事件,引發醫學界對疫苗安全性的討論。專家提醒,疫苗的主要功能在於預防重症和減少死亡率,尤其是在疫情持續蔓延的背景下,疫苗仍具關鍵防疫價值,但風險評估與個人意願的尊重也同樣重要。

青少年施打第二劑BNT疫苗的心肌炎風險升高

國內數據分析顯示,施打第二劑BNT疫苗後,心肌炎的發生率明顯提升,可能比第一劑多出約四倍。根據專家估計,第一劑與第二劑的相對風險分別約為20%對80%,推算第二劑的心肌炎風險約為第一劑的四倍。台灣醫學專家關切,當前國內青少年的心肌炎案例增多,尤其是第二劑施打後,住院人數可能陸續攀升,醫療系統與政策制定者須審慎評估是否繼續推廣青少年的第二劑疫苗接種。

疫苗接種決策應尊重個人意願

在台灣,是否讓青少年接種第二劑BNT疫苗的決策,仍牢牢取決於家長和個人選擇。專家指出,雖然疫苗的效益在於降低重症和死亡機率,但高風險人群——特別是青少年的心肌炎——也不可忽視。一些家長或學生擔心疫苗帶來更高的心血管風險,甚至遭遇同儕的威嚇或霸凌,強調尊重個人意願,避免強迫接種成為社會問題。同時,疫苗接種策略應兼顧疫情控制與個人權益,謹慎平衡利弊之間的關係。

數據顯示青少年疫苗後心肌炎的嚴重性與風險

根據美國最新公布的數據,青少年在接種第二劑BNT疫苗後,男孩心肌炎的發生率高達每百萬66.7例,女孩則約9.1例。美國青少年的背景基準值男孩約為每百萬4例,女孩約2例,表明疫苗引發心肌炎的風險較基線高出約30倍。醫學專家指出,這一數字令人警覺,尤其是在第二劑接種期間,風險可能大幅上升。有些醫師提醒,家長在為青少年做出接種決策時,應充分了解相關風險,並考量自身的健康狀況與當地疫情情勢。

針對青少年的疫苗接種策略與現行建議

專家認為,單純依靠數據尚無法完全判定台灣青少年心肌炎的發生率是否已嚴重高於其他國家,因為不同國家的通報系統和診斷標準差異較大。台灣在疫苗安全監測方面已進行嚴格追蹤,並持續與國際專家討論是否推廣第二劑BNT疫苗給青少年。至於是否接種第二劑,仍應尊重家長與個人的自主權,並考量疫情狀況、風險與效益綜合判斷,避免社會間出現偏頗或歧視現象。

在疫苗的利與弊之間,保持公允與尊重每位青少年的健康權利,才是進行公共衛生決策的核心。隨著科學資料持續累積,未來的疫苗調整政策也將更加符合個別差異與社會期待。

相關文章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