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內部協商顯示,台灣健保預算將再創歷史新高,經過多方討論與協調,預估明年度健保總額將突破8000億元大關。這一趨勢引發關注,尤其是是否會因此調整健保費率,以維持財務的穩定與永續經營。本文將深入分析健保預算的變化背景、財務狀況以及未來調整的可能性。
健保預算逐年攀升 供需失衡成主要推手
台灣健保體系自1998年引入「牙醫門診總額支付制度」以來,預算持續擴大。除了涵蓋中醫與西醫基層醫療服務外,還為應對突發事件而設立的「其他預算」也逐步增加。由於人口老化、慢性病盛行與醫療需求不斷升高,導致整體醫療支出持續攀升。根據衛生福利部健保會的協商結果,明年度的預算除了基本項目,還包括新提出的慢性病管理及居家照護相關計畫,以應對未來更為複雜的醫療挑戰。
健保總額二度突破八千億元 分析財務風險
此次協商中,醫界與付費者代表提出的兩個預算版本皆超過8,000億元,分別為8037.4億元與8167.2億元。衛福部指出,這些預算成長的背後主要是人口結構老化,慢性疾病發病率提升,導致醫療費用膨脹。儘管如此,病患數量增加與醫療照護的擴展,也加重了健保財務的負擔。根據預估,若現行費率未有調整,明年年底健保安全準備金可能低於法定的最低水準,足見預算與財務壓力逐步逼近臨界點。
安全準備金預測 可能低於法定底線
根據衛福部預估,受行政院核定的年度成長率範圍(1.272%至4.4%)及現行健保費率(5.17%)的影響,明年度健保安全準備金剩餘可能僅夠支付1.03至0.61個月的保險費用級別。此一數據顯示,若未進行調整,面臨財務枯竭風險的可能性極高,甚至可能低於法律所規定的1個月底線,這將對健保長遠永續造成威脅。
調整健保費率成為隱憂與焦點
是否調整健保費率,已成為財務決策中最為核心的議題之一。衛福部表示,若年底健保會認定安全準備金確實低於法定標準,政府將依法提出調整方案,此作業預計將在11月完成。專家指出,調整費率必須在保障醫療服務品質與隊伍永續運營的同時,兼顧民眾經濟負擔,因此未來的變數仍充滿不確定性。
未來照護政策聚焦「住院看護」回歸專款試辦
另一重點議題是「住院看護」是否能納入健保給付範圍,成為熱議焦點。由於照護需求日益增加,民間團體與衛福部都期待能擴大健保的承擔範圍,讓經濟弱勢族群也有機會享受到相關照護服務。據了解,衛福部已提出「住院整合照護計畫」,旨在透過健保支付部分照顧費用,減輕民眾經濟負擔。專家指出,該計畫的推廣仍需克服成本、人力及照護公平性等挑戰,預計先採取專款試辦方式,待完善後再逐步推行。
醫療與社福措施同步升級 為長遠用康
除了上述焦點外,新的醫療照護策略亦涵蓋高風險患者照護、慢性病防治、口腔保健與遠距醫療等多個層面。例如,針對精神健康問題的出院追蹤服務與代謝症候群預防計畫,有望改善長期醫療照護的整體品質。這些措施的推動,目的在於強化全民健康,並在適合的人群中引入早期干預与防治策略,最終達到降低疾病負擔的長遠目標。
未來展望 各界持續關注政策走向
隨著健保預算逐年擴大,並逐步面對財務壓力,有關費率調整與醫療服務範圍的討論將持續成為焦點。各界期待,相關政策能在全民的支持與專業的評估下,找到一個平衡點,兼顧醫療服務品質與長遠財務健康。而健保的永續經營,亦將成為推動台灣醫療健康保障制度持久發展的核心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