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癌症醫療新知

台灣疫苗策略與兒童新冠防護的醫療辯論

近期關於台灣新冠疫苗接種策略的討論再次升溫,特別是針對兒童與青少年的疫苗施打問題引發多方面關注。專家指出,疫苗政策的制定是否符合國際最佳實踐,將深刻影響社會公共衛生與經濟復甦。本文將詳盡分析目前的台灣疫苗策略、醫學專家的意見,以及高端疫苗在兒童疫苗研究的最新進展。

台灣疫苗接種策略的核心議題

優先施打學生的決策背景

在台灣,指揮中心曾宣布將BNT疫苗優先提供給12至17歲的青少年,作為第一階段的施打對象。這一決策旨在透過提升青少年的防護力,降低校園內疫情傳播風險。相關決策基於有限疫苗供應下,強調擴大第一劑的覆蓋率,以建構整體社會的群體免疫屏障。此舉在國際疫苗接種循證指南中,並非普遍採用的策略,反而成為輿論熱議的焦點。

策略阻礙:中老年族群的失望與疑慮

然而,此一疫苗施打策略引起中老年族群的不滿與失望,尤其是已有第一劑AZ疫苗接種史,期望儘早完成第二劑,以增強免疫防護。專家指出,這樣的策略可能降低高風險群的第二劑接種率,對於抵禦Delta變異病毒的傳染風險充滿疑慮。此外,近期爆發的長榮航空機師及幼兒園疫情,也凸顯疫苗在高傳染性變異病毒中的有限防護效果。

醫學專家對疫苗策略的看法

專家警示:單劑疫苗仍不足以對抗Delta病毒

台大兒童醫院醫療團隊警告,針對Delta病毒,僅施打一劑疫苗並不足以提供有效防護,甚至可能喪失防止重症和死亡的效果。醫學界普遍認為,疫苗的免疫保護力在面對高傳染性病毒時,需依賴完整的兩劑施打以建立更完整的免疫屏障。專家也指出,突破性感染的病毒載量與自然感染相差不遠,風險不容忽視。

家長的擔憂與幼童疫苗接種的可能性

許多未接種疫苗的父母,尤其是30至40歲的疫苗“孤兒”群體,擔心幼童因免疫力較低且尚無疫苗可施,成為病毒傳播的潛在媒介。部分醫師呼籲,應積極推進國產高端疫苗在兒童群體中的臨床試驗,尤其是儘速完成第三期人體臨床實驗,以便早日擴大疫苗接種的範圍。

高端疫苗在兒童防疫中的角色與挑戰

國產蛋白質疫苗的安全性與研發現況

根據專家介紹,高端疫苗屬於次單位蛋白質疫苗,此類疫苗經過數十年的臨床經驗,證明具有高度的安全性,較少出現嚴重的副反應。國際上,包括古巴在內的多個國家,已開始用自製的蛋白質疫苗對2歲以下幼童進行疫苗接種,表明蛋白質疫苗在兒童年齡層的應用前景被看好。

加速國產疫苗研發,應對校園疫情

專家建議,台灣應該借鑑古巴的經驗,促進高端疫苗對兒童和青少年的臨床試驗,加快疫苗在國內的審批流程。亦可考慮採用減量劑量來降低疫苗的誘導副作用,以提升兒童群體的病毒防護能力,進一步保障學校校園的安全運作。

疫苗選擇與其他防護措施

流感疫苗與家庭全面接種的重要性

在缺乏兒童COVID-19疫苗的當下,專家鼓勵家庭成員先施打年度流感疫苗,以降低感染風險,特別是兒童在未接種疫苗前,流感疫苗能有效降低感染率及住院機率。台灣預計在十月全面推動流感疫苗接種,為冬季預防疫情做好準備。

呼籲:多元策略合力抗疫

專家強調,除了疫苗接種外,持續推廣有效的個人衛生措施、空氣淨化及校園潔淨措施,同樣是抗擊病毒傳播的重要手段。疫情尚未退去,社會各界應共同努力,彰顯科學與理性,守護公共健康的底線。

在疫苗的研發與政策制定之間,醫療專業者持續觀察國際趨勢,並呼籲民眾理性看待疫苗的作用與限制。唯有科學、平衡與長遠規劃,才能真正達到「群體免疫」的長遠目標,不讓未來的防疫工作陷入盲點。免疫的戰役,才剛剛開始。

相關文章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