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國內疫情趨緩,台灣衛生主管機關宣布多項休閒娛樂活動將於10月5日逐步鬆綁,逐步恢復正常的社交與公共場所運作。在最新政策中,除了山林、海邊等戶外空曠地點已免戴口罩外,五大場域的限制將全面解除。此舉展現公共衛生措施的調整,民眾期待能在安全且有秩序的狀況下,享受更多元的休閒娛樂活動。
2021年10月5日台灣宣布五大活動場域放寬限制
根據中央疫情指揮中心的公告,從10月5日起,台灣的五大活動場所將取消原本的多項限制,讓人民可以更自由地參與社交活動。副指揮官陳宗彥表示,這次放寬措施是基於疫情連續多日實現微幅下降的狀況,藉由適度開放,結合個人自律和場所管理的規範,保障民眾健康安全,並促進經濟復甦與社會活力的恢復。
餐廳及休閒娛樂場所全面放寬
在此次放寬措施中,主要涵蓋餐廳、娛樂場所及公共聚會,包括餐廳內用將免隔板及社交距離限制,離桌敬酒或茶水也已解禁,但仍須配戴口罩。酒吧或宵夜店等娛樂場所,儘管可在一定範圍內開放,但須遵守相關防疫指引,避免人群過度聚集與傳播感染風險。
宗教活動及國家公園限制鬆綁
進香團和宗教集會活動在符合條件下已獲准乘車參拜,且不再限制繞境活動。此外,國家公園、山林及海濱地區也已不必規範入園人數,遊客可以自由進入,但仍需保持適當的社交距離,普遍優先選擇戶外空曠地點進行活動,避免密閉空間內長時間逗留,降低感染風險。
團體集會與殯葬活動受控解封
集體聚會的規範也做出鬆綁,室內每人2.25平方米、室外每人1平方米的規定已成為標準。殯葬活動方面,公祭和其他儀式將不再限制人數上限,改用空間規範取代原先的公告限制,以保障人們完整且安全的悼念過程。
馬拉松與大型活動的防疫措施
對於高規格大型活動如馬拉松賽事,主辦單位需提前提交完整的防疫計畫,包括起跑前的準備、賽中防疫措施。參賽者必須在起跑前戴口罩,跑步期間若人際距離過於接近,仍應佩戴口罩,待保持適當距離後才可自行脫下,確保安全又不影響活動品質。
疫情最新動向及疫苗安全性討論
在疫苗接種方面,台灣首次公布BNT疫苗引發的死亡個案,患者為一名48歲男性。該男子於9月28日接種疫苗,數日後出現頭痛、手臂痠痛等副作用,並在10月2日因胸痛、冒冷汗送醫,不幸逝世。醫療單位持續釐清死因,提醒民眾疫苗施打後密切注意身體狀況。
此外,針對新藥研發進展,默克生產的抗新冠療藥「莫納皮拉韋」預計近期有望獲得FDA批准,用於重症患者或輕症患者在家中服用,未來有望取代部分傳統疫苗的角色,成為防疫體系中的補充解決方案。醫療專家強調,藥物與疫苗應協力運用,以最大程度保障公共衛生安全。
期待這一系列的政策調整與醫療進步,能幫助台灣在疫情逐步穩定下,實現生活回歸正軌的目標,同時保持對病毒的警覺與防範能力。公共衛生的每一步改善,都是社會共同努力的成果,也是未來邁向完全回歸正常生活的重要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