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國內首次針對民眾開放疫苗混打措施的研究結果揭示,AZ疫苗與莫德納疫苗的混合接種在抗體生成與免疫反應上均展現較佳的效果。根據台大醫院公布的研究,AZ與莫德納疫苗的混打組中和抗體濃度較純AZ組高出五倍,且對於新冠病毒的Delta變異株,混打組的中和抗體數值顯著優於 AZ-AZ 組。這項研究對於規劃疫苗接種策略具有重要參考價值,尤其在國內疫苗供應與施打彈性方面產生實質影響。
台大疫苗混打研究確定抗體及免疫反應優於純AZ劑量
台大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盛望徽表示,此次研究於今年夏季與桃園醫院合作,涵蓋399名年齡介於20至65歲的醫護人員。研究樣本中,分別測試了AZ-AZ、AZ-莫德納(間隔4週與8週)、莫德納-莫德納(間隔4週)的疫苗組合。其中,AZ與莫德納的混合接種,不僅使抗體濃度明顯提升,針對主要變異株如Delta,也展現出較高的中和抗體效價。
混打抗體效果明顯高於AZ-AZ組
研究結果顯示,2劑疫苗施打後28天,混打組的 IgG抗體水準遠高於純AZ組,其中針對Alpha與Delta變異株的中和抗體,也較純AZ組高出數倍,極大增強病毒的免疫屏障。特別是在Delta變異株上,混打組幾乎達到100%的保護效果,較純AZ接種組不到20%的保護率高出許多。
免疫反應與副作用的考量
除了抗體數值,台大醫院也追蹤受試者的B細胞與T細胞反應,結果顯示混打組在細胞免疫方面的表現,亦優於兩劑AZ組。雖然如此,混打疫苗在副作用方面也較為明顯,包括注射部位紅腫、肌肉痠痛、發燒等症狀發生概率較高,但多屬輕中度反應,皆在接種後一週內逐步緩解。
結論與疫苗安排的思考
專家提醒,免疫效果並非單一抗體濃度可全面評價,追蹤實際病毒感染與疾病嚴重程度亦是重要指標。台大研究持續追蹤半年,發現抗體水準會隨時間下降,相對國外建議6個月後補打第三劑的做法,台灣可能也會逐步調整疫苗策略,包括適合的間隔時間與混打組合的安全性。值得關注的是,雖然單純兩劑AZ的保護力有限,但在實際防護效果中,Az疫苗依然具有不錯的防重症能力。
莫德納疫苗的抗體生產與副作用分析
台大醫院研究亦將莫德納與BNT疫苗進行較比。專家指出,莫德納的抗原濃度較高,抗體產生較BNT疫苗為佳,且副作用反應也較略高。倘若無安全疑慮,第二劑疫苗混打其他mRNA疫苗,例如BNT,效果同樣非常理想。若第一劑施打AZ,並出現嚴重副反應,醫師亦建議可考慮改以莫德納或BNT疫苗進行第二劑接種,降低不良反應風險,提升免疫效能。
最佳接種時程與免疫持續性
研究顯示,間隔4週與8週的混打效果差異不大,兩者抗體水平都具有一定水準。然而,較長的間隔(約8週)可能略微提升抗體濃度,同時降低副作用的發生率。台大專家也提醒,抗體產生會隨時間下降,持續追蹤將有助於調整疫苗施打政策,並提出年底或明年初追蹤結果,以確定是否需要修正第三劑的接種方案。
專家看法指出,疫苗策略應視實際情況調整
台大副校長張上淳表示,雖然AZ疫苗在抗體數值上較其他疫苗略低,但在臨床實務中,AZ疫苗仍能有效減少重症與住院率。疫苗施打策略需結合國外經驗與本地實況,包括疫苗供應與資源分配,並在追蹤實際感染情況後,逐步調整接種的最佳時間與組合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