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染病慢性病癌症醫療新知

偏鄉醫師逆境中堅守使命:徐超斌的返鄉與中風抗爭故事

台東的偏遠地區,由於醫療資源匱乏,往往讓長輩面對就醫困難。徐超斌醫師,於1997年北醫畢業後,曾在台南奇美醫院等地積累豐富的急診經驗,並在完成內外科專科訓練後,懷抱返鄉計畫,回到偏鄉服務。這段返鄉經歷,不僅彰顯醫者的初心,也點燃了推動在地永續醫療的熱情。

醫療專業背後的鄉土情懷

在奇美醫院工作的三年裡,徐超斌從急診醫師一路升任主治醫師,成為院內少數兼修內外科與急診專科的傑出醫師。雖然身處醫界星雲閃耀的光環,他卻選擇了令人尊敬的返鄉之路。因為他深知,偏鄉的醫療資源有限,而自己能在家鄉提供的醫療服務才是最能拯救生命的使命。

返鄉抉擇的內心掙扎

面對在奇美醫院的職涯高峰,及豐厚的收入誘惑,是否要放棄都市的舒適,投身偏鄉醫療,成為他心中的抉擇。思考之餘,他曾經問自己:「我來自這個部落,假如我都猶豫不決,還有誰會站出來照顧這些弱勢的鄉親?」,這個問題,成為他最終選擇返鄉的最大動力。

偏遠地區醫療挑戰:台東達仁鄉的實情

徐超斌回到故鄉後,發現醫療資源依然緊缺。達仁鄉,距離台東市約60公里,僅有一所衛生所與一名醫師,山路常因大雨坍塌,讓居民就醫不便。每每夜間、假日,醫師下班,居民只能支付高額交通費用,飽受長途奔波之苦。這份困境,讓他萌生了推行24小時醫療服務的想法。

打造在地24小時急診,讓偏鄉不再受時間限制

為了改變偏鄉長期缺乏夜間急診的現狀,徐超斌與大武鄉衛生所合作,成立24小時的緊急醫療站,親自投入夜班巡診,展現醫者的使命感。他堅信,提供在地的全天候醫療資源,是守護鄉親健康的必要之舉,也代表著醫療公平的實踐。

長時間高強度工作引發中風,生命轉折的關鍵瞬間

就在大武急救站成立不久,長時間的工作壓力與過勞,最終在2006年9月的一次連續夜班後,徐超斌突感左半身癱瘓。當下血壓飆升至200,緊急送醫後,診斷為腦部大量出血。他經歷了長達七個月的康復期,身體狀況遽然大打折扣,左半身行動受限。

與疾病抗爭的勇氣與毅力

中風成為他生命的轉折點,也使他從病人角度重新體會醫療的意義。在經歷手術與康復後,儘管身體殘障,他仍堅持回到第一線,繼續服務偏鄉居民。即使身心俱疲,他不願讓鄉親感受到因醫療資源匱乏而產生的困難,更希望透過自己的行動,傳遞醫療的溫度與愛。

堅韌的醫者精神,守護偏鄉的醫療希望

返鄉醫師的經歷,讓徐超斌明白,醫療不只是疾病的治療,更是人與人之間的愛與關懷。病痛帶來的痛苦,不僅是身體的折磨,更是心靈的挑戰。經過這場生命的風暴,他曉得:只有用堅韌不拔的意志、真心付出的醫療,才能在偏鄉的土地上,播下希望的種子,迎來溫暖的光。
這是他一生的使命,也是他對偏鄉醫療深深的承諾。

(本故事摘錄自《把光照進看不到的地方:超人醫師徐超斌與南迴基金會以行動點亮偏鄉》,由相關單位授權轉載。內容旨在展現偏鄉醫師的堅守與抗爭,並非醫療建議,詳情請參考正式醫療諮詢渠道。)

本文嚴肅而真切地呈現一名偏鄉實踐者的故事,彰顯醫師的勇氣與奉獻精神,也提醒我們,社區醫療的未來,需要更多像徐超斌這樣的醫者,為偏遠地區點亮希望之光。

相關文章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