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乾眼症的主要成因與呼吸氣流的影響
乾眼症是眼科門診中常見的疾病之一,根據多項研究顯示,台灣的乾眼症患者約佔人口的7.85%,大約有180萬人受到影響。究竟為何會出現乾眼症?台北馬偕紀念醫院眼科專家指出,解答在於淚液的生理平衡與眼部保濕層的運作。
淚膜的結構與乾眼症的形成
淚膜的三層構造與功能
眼球的角膜是抵禦外來傷害的第一道防線,而角膜前方由淚液形成一層薄膜,稱為淚膜(Tear film),它分為脂肪層、水層和黏液層三個部分。脂肪層負責防止淚液過快蒸發,保持淚膜完整,水層和黏液層則負責保持眼睛濕潤並提供免疫保護。這三層協同運作,維持眼睛的健康狀態。
淚液分泌不足與乾眼症的關聯
專家表示,一旦其中任一層的分泌出現問題,會使淚液滲透壓升高,容易造成角膜破皮或發炎,進而引發乾眼症狀。乾眼的常見表現包括:
- 眼睛模糊伴異物感
- 眼乾、疲勞感
- 灼熱或刺痛感
- 畏光與外界刺激敏感
乾眼症高風險族群與造成因素分析
針對乾眼症的危險族群,專家特別指出以下四類人群具有較高的罹病風險:
- 長時間使用3C產品的人群,因為眨眼頻率降低導致淚液蒸發較快。
- 年齡超過65歲者,淚液分泌能力因成長退化而減少。
- 停經女性,卵巢功能喪失與荷爾蒙變化,間接造成淚液不足。
- 患有自體免疫疾病的人,如紅斑性狼瘡、風濕性關節炎等,會產生攻擊自己淚腺的抗體。
配戴口罩與乾眼症的關聯
專家提醒,如果長時間未將口罩密貼鼻梁,或是經常佩戴隱形眼鏡,甚至雷射手術後的患者,都較易受到乾眼症的困擾。呼吸的氣流會沿著眼部上方向流動,導致淚液加速蒸發,增加乾眼發生的機率。此外,空調開得太強、情緒不佳也會影響眼睛保濕與健康。
乾眼症的嚴重案例與預警信號
一些年輕患者對乾眼症的警訊不夠重視,結果導致角膜受損甚至失明。研究指出,乾眼症患者角膜受損風險較一般人高出2.7倍,而18歲以下的年輕患者角膜損傷的可能性更是老年患者的6倍以上。忽視乾眼症可能造成角膜穿孔、潰瘍甚至失明的嚴重併發症。
專業治療與早期診斷重要性
專家強調若乾眼症未及早診斷與治療,可能導致嚴重併發症,且治療越早越有效。例如,輕度乾眼可通過使用人工淚液、熱敷和按摩來改善;嚴重者則可能需用抗發炎藥物、角膜修復或免疫抑制治療。尤其是角膜已出現破損時,必須立即就醫,防止病情惡化。
專業醫師破解人工淚液與眼藥水迷思
人工淚液是否會導致依賴,或愈用愈乾
許多民眾擔心長期使用人工淚液會產生依賴感或使乾眼惡化。專家指出,日常正確使用人工淚液不會造成依賴,也不會使眼睛變得更乾。相反,適當使用能有效緩解乾眼不適,幫助眼睛維持濕潤。避免使用含有血管收縮劑、薄荷醇等刺激性成分的眼藥水,會更有益於眼部健康。
洗眼液無法取代人工淚液,甚至可能造成傷害
專家提醒,洗眼液會將眼睛內自然的抗菌蛋白沖洗掉,反而增加感染或乾眼惡化的風險,因此並不建議用於乾眼症的治療。
自我評估乾眼指數,可便利篩檢
若懷疑罹患乾眼症,可以先進行「眼表疾病指數量表(OSDI)」自我測試。若測得分數超過13分,建議儘快前往醫院由專業醫師進行檢查診斷,以獲得適當治療方案。
日常預防乾眼症的建議
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與用眼衛生,避免長時間待在空調強烈或煙霧濃厚的環境中,限制隱形眼鏡佩戴時間,並適時給眼睛補充濕度與休息,都是有效預防乾眼症的實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