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染病免疫力

抗疫新策略下的肺炎鏈球菌疫苗與免疫負債的挑戰

在COVID-19疫情期間,台灣的感染控制措施減少了流感等呼吸道病毒的傳播,但也引發了所謂的「免疫負債」現象,意指由於長時間防疫措施限制感染,使得免疫系統對某些病毒與細菌的免疫反應降低,導致今年的流感季節數據異常延長,甚至持續到夏季。專家預估,這種免疫力低落的狀況,可能將持續影響台灣的傳染病防治至2026年。

疫苗接種率低與肺炎鏈球菌感染風險攀升

根據最新調查,台灣65歲以上長者的肺炎鏈球菌疫苗接種率仍低於國際建議的60%標準,僅約50%。此疫苗的覆蓋率偏低,使得未來秋冬季節,重症與死亡病例有可能因肺炎鏈球菌感染而增加。專家指出,許多長者抱持「疫苗會帶來危險」的錯誤迷思,加上疫苗普及的不足,造成疾病防治的困難。

肺炎鏈球菌疫苗的種類與預防效果

目前台灣提供的肺炎鏈球菌疫苗主要分為「23價多醣體疫苗」與「13價結合疫苗」兩種。23價疫苗涵蓋較多血清型,但多醣體疫苗刺激免疫反應較弱,容易隨著時間失去保護力。相較之下,13價結合疫苗利用蛋白質結合,提高免疫效能,成為臨床應用的主要選擇。基於研究,若曾接種過23價疫苗的長者,最好在適當時機再補打13價疫苗,以提升免疫保護。

疫苗施打策略與民眾迷思的突破

由於疫苗接種的認知障礙,許多長者擔心疫苗副作用或認為疫苗無用,導致施打率偏低。事實上,數據顯示,大部分重症與死亡的肺炎鏈球菌感染病例都來自未接種疫苗者。專家提醒,肺炎鏈球菌疫苗可以長期提供保護,不一定得在流感季或冬季高峰時集中施打。建議民眾及長者,應在疫苗推出時即行施打,以獲得最大效益。

科學建議與實務操作

醫學研究顯示,同一天接種流感疫苗、新冠疫苗與肺炎鏈球菌疫苗,並不會對身體健康造成負擔,甚至可同步提升免疫能力。特別是預防心肺疾病與細菌感染,疫苗能有效降低重症與死亡風險。對於免疫功能較差的人群,提前施打疫苗,更是遏止嚴重感染的關鍵措施。

抗藥性細菌與醫療資源的挑戰

在抗藥性細菌日益嚴重的今日,台灣也面臨醫療資源緊張、急診擁擠的問題。多重病毒感染與細菌抗藥,將使感染治療愈來愈困難。專家建議,相關高風險族群,包括長者與慢性病患者,應加強預防措施如疫苗接種,降低感染率,並持續監測病原菌的抗藥性變化。

結語

面對長期的傳染病威脅與抗藥性危機,台灣的公共衛生策略正逐步轉向預防為主、疫苗普及的方向推進。醫界呼籲,真正掌握疫苗接種的重要性,突破迷思,為自己與家人的健康共同努力。病毒與細菌的戰爭,勝負的關鍵就在於我們的免疫準備與預防措施是否到位。

相關文章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