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症狀查詢

年長者血壓標準再寬?最新研究揭示控制血壓的最佳範圍

隨著人口老化,許多長者關心自己的血壓控制標準,是否應該跟著年齡調整?近期的一項大型國際研究指出,血壓的控制範圍仍需保持在較低的標準,對預防心血管疾病具有重要意義。尤其對於70歲以上的高血壓患者,血壓控制的正確範圍對於降低罹患心肌梗塞、中風等嚴重心血管事件的風險具有關鍵影響。

血壓標準應隨年齡調整嗎

許多民眾認為,年榮越大,血壓標準就可以適度放寬。根據傳聞,70歲以上女性的血壓標準已放寬至收縮壓156mmHg以上,甚至有說法指70歲以上的高血壓控制目標為150/90mmHg,這一說法曾被美國國家防治高血壓聯席委員會(JNC8)的指南所支持。然而,最新的國內外研究結果顯示,年長者的血壓標準若過於放寬,可能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而並非有益健康。臨床證據顯示,血壓控制標準越嚴格,能越有效降低心臟病、中風等血管疾病的風險。

血壓130/80mmHg以下減少心血管風險

台灣高血壓學會的專家指出,血壓越接近理想標準,長期來看,心血管疾病風險會大幅降低。多項研究顯示,將收縮壓控制在130mmHg以下,能有效降低整體心血管事件發生率約四分之一。特別是在進行大型臨床試驗如SPRINT(收縮壓介入試驗) 發現,長者將收縮壓控制在120-130mmHg範圍,較控制在130-150mmHg範圍,更能有效預防心血管疾病。

華人高血壓控制標準的科學證據

針對華人族群,台大醫學團隊近期與位於中國大陸的合作夥伴,進行了一項名為STEP的研究。研究將60至80歲的高血壓患者分為兩組,一組血壓控制在110-130mmHg,另一組則是130-150mmHg。結果顯示,血壓控制在較低範圍的組別,心肌梗塞和腦中風的發生率降低了約26%。此研究今年8月底刊載於全球最具聲望的《新英格蘭醫學期刊》上,提供了專業醫療界新的證據支持血壓標準應該維持在130/80mmHg以下。

年長者血壓控制並非一成不變

醫學專家強調,血壓標準應因個人身體狀況而調整。新光醫院心臟內科洪惠風表示,年長者並非一定血壓就會偏高,更非老化的必然結果。若平時注重身體保養,血管健康良好,血壓未必會因年齡增加而持續升高。

對於高血壓患者來說,若在控制血壓的過程中出現頭暈或不適,並非一定要死扣在標準之下。臨床上強調個人化治療,血壓控制不應是盲目追求數值的絕對標準,而是要在不影響生活品質的前提下,找到最適合個人身體狀況的血壓範圍。

血壓波動的背後原因

血壓忽高忽低常見且多樣,其原因涉及藥物效果不穩、用藥時間、影響血壓的藥物種類、神經系統疾病、情緒波動、飲食習慣等。血壓的波動範圍若過大,不僅可能反映血管彈性下降(血管硬化),更可能增加心血管事件的風險。醫生會根據個案特徵,調整藥物或除了藥物之外,改善生活作息,讓血壓穩定在個人最佳範圍內,才能有效預防長期的併發症。

血壓控制與整體心血管健康

血壓的長期波動是血管狀態的反映,代表血管失去彈性與調節功能。由於血壓變化的因素繁多,醫師在治療上除了追求數值,還會密切監測血壓的長期趨勢與起伏模式。適時調整治療策略,使患者的血壓維持在合理範圍內,是預防心血管事件的重要策略。

相關文章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