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據2017至2020年的國民營養健康調查,台灣18歲以上的人口高血壓盛行率約為27%,推算全台約有超過五百萬人受到高血壓困擾。高血壓俗稱「沉默殺手」,多數患者平日少有明顯症狀,常在健康檢查時或就醫中才發現血壓偏高。高血壓若未得到妥善控制,可引發腦中風、心臟疾病、腎臟衰竭及血管硬化等,成為十大死因中的重要因素之一。
原發性高血壓與續發性高血壓的差異
- 原發性高血壓:占高血壓病例約90%,主要由遺傳、飲食過鹽、缺乏運動、壓力過大、吸菸或酗酒等生活習慣造成,通常只需配合藥物控制即可維持血壓。
- 續發性高血壓:約占10%,多由腎臟疾病、內分泌異常(如醛固酮過高症)、神經系統疾病或某些藥物副作用所引起,因病因不同,其治療重點在找病源,進行專門治療,有望減少甚至避免需要長期用藥。
由於續發性高血壓常被醫師忽略,患者未必知道自己患有此類血壓問題。專家指出,約有80%-90%的續發性高血壓患者由於腎上腺疾病引發,特別是腎上腺醛固酮分泌過多的症狀,包括血鉀偏低、血壓持續升高。針對這些病因的診斷流程包括抽血檢測血鉀和血鈉、電腦斷層等影像檢查,並針對疾病性質進行手術或特定藥物治療,便有機會斷根血壓源頭。
原發性醛固酮過高症的診斷與治療體系
這種內分泌疾病是執行高血壓的主要原因之一,患者可能出現胃口差、胸悶與手腳無力等症狀。若能早期診斷出腎上腺腫瘤或增生,進行內科用藥或手術切除,血壓很有可能恢復正常,甚至完全根治。專家提醒,或許只需簡單的血液檢查與影像掃描,就可以找出血壓的潛藏病因,避免長期用藥帶來的副作用與生活負擔。
除了血壓初次高發年齡較早或較晚,或無家族史,患者若在持續服藥後血壓仍不穩定,且伴隨低血鉀症狀,應懷疑潛藏內分泌或腎臟的疾病。如發現血鉀偏低且血壓持續偏高,建議及早就醫做高血壓的專科檢查,這樣不但能確認是否為續發性血壓問題,也能掌握治療時機,大大提升血壓控制成功率。專家指出,這類血壓的根源一旦找到,透過治療病因,部分患者甚至可以達到斷藥的目標,遠離高血壓的復發與併發症。
專家呼籲:改變檢查觀念,把握早期治療黃金期
台灣醫界建議,血壓持續高於140/90 mmHg,或在18歲以下或50歲以上首次發病者、長期服藥血壓依舊偏高,或既往血鉀偏低者,應盡速接受內分泌專科或腎臟科的進一步檢查。此外,抽血和電腦斷層檢查有健保給付,並可在2週內出具結果。疾病的早期診斷與專科治療,不僅可以控制血壓,更能找到根源,實現血壓平穩甚至斷藥的目標,提升生活品質。專業提醒,及早篩檢是預防高血壓併發症的最佳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