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醫療新知

中風預防關鍵在控制血壓長者心理韌性也是重要關鍵

近日,一位韓國知名女演員在拍攝期間突然因腦溢血而猝逝,年僅52歲。這起事件再次提醒我們,腦溢血即血管破裂引發的出血性腦中風,與高血壓息息相關。根據醫學研究顯示,良好的血壓控制能顯著降低中風風險,尤其是在預防出血性腦中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了解腦中風的類型與風險因素

腦中風主要分為出血性腦中風與缺血性腦中風。血管破裂導致的出血性腦中風,常由於血壓過高使腦血管無法承受血流壓力而破裂,血液滲入腦組織,形成血塊,嚴重者甚至危及生命。較常見的類型包括腦內出血和蛛網膜下腔出血。而缺血性中風則是由於血管硬化或血塊阻塞血流,導致腦部缺血。這兩種中風皆與血管及血壓的健康狀況緊密相關。

血壓管理成為預防中風的關鍵

專家指出,控制血壓是預防腦溢血與中風的最有效手段。一項國外為期長達數年的大規模流行病學研究結果表明,將血壓每降低10毫米汞柱(mmHg),中風風險便可降低約一半。尤其是對於容易罹患高血壓的人士,持續進行血壓管理更是防範腦中風的重要措施。

預防高血壓的五大策略

控製體重

過重或肥胖是高血壓的重要危險因素之一。每增加一公斤體重,血壓就可能上升約1 mmHg。維持適當的體重,能有效降低高血壓與中風風險。專家建議使用身體質量指數(BMI)來衡量體重是否合理,BMI值在18至24之間屬於理想範圍,才能認為體重適中。

合理飲食,少鹽多水

鹽分攝取過多會導致水分滯留體內,血液濃稠度增加,造成血壓升高。控制鹽份的攝入,有助於降低高血壓的發生率。同時,飲水充足也能幫助稀釋血液,預防由便秘引起的血壓上升。建議多吃蔬菜水果,從膳食纖維著手,提高腸胃蠕動率,遠離便秘困擾。

少油少脂,控制膽固醇

高膽固醇與血液中的脂蛋白沉積,會使血管壁受損,促使動脈硬化,血管狹窄,進一步推升血壓。採用低油、低脂的飲食方式,除了有益心血管健康,更能降低中風的風險。許重義教授指出,血管內的類澱粉蛋白(amyloid peptide)過度堆積,會引起血管退化,增加中風及老年失智症的可能,因此,預防膽固醇累積尤為重要。

良好睡眠習慣

長期睡眠品質不佳,容易造成血壓升高。建議避免熬夜,減少工作及生活壓力,讓身心都能得到充分休息。睡眠充足能維持血壓穩定,有助於降低中風及心血管疾病風險。

戒菸並多做運動

吸菸與中風關聯密切,台北榮民總醫院神經血管科主任胡漢華指出,95%以上的年輕中風患者都曾吸菸。戒菸是降低缺血性中風的重要措施。而且,規律運動不僅能改善血液循環,還能幫助降低血壓,提升心肺功能。研究顯示,持續運動的長者即使在90歲高齡,也能保持良好的身體狀態,甚至在國際賽事中奪金,證明運動是一項抗老、促健康的最佳投資。

癌症、骨質疏鬆與心理韌性在老化中的角色

除了血管健康外,老年人心理韌性亦扮演防範疾病的重要角色。有研究指出,擁有良好心理韌性的長者,在面對身體健康挑戰時,較能堅持健康生活習慣,有效延緩老化過程。案例顯示,從事規律運動、保持積極心態的人,更能遠離心血管疾病和腦血管疾病的威脅。特別是在臨終照護方面,日本的「共生之家」提供不僥於醫院或長照中心的安寧環境,讓重病末期患者能安心告別,體現身心整合的老年照護理念。

掌握健康資訊進一步降低中風風險

當有高血壓或其他慢性病史時,定期監測血壓、合理用藥、持續追蹤是維持健康的重要措施。如果有腦部不適或突然出現異常現象,也應立即就醫。此外,提升心理韌性、建立積極的生活態度,也是對抗老化和預防中風的有效策略。未來的醫學研究持續探索如何運用最新科技預防血管疾病,希望每個人都能擁有健康、長壽的晚年生活。

在防範腦血管疾病的道路上,認識風險因素、積極調整生活習慣、堅持正確的心態,都是層層守護健康的重要環節。掌握越多的相關知識,才能有效降低中風與腦溢血的威脅,迎向更靈活、健康的晚年人生。

醫學專家提醒,血壓管理不僅是控制數值,更是整體健康的關鍵。每個人都應該從日常飲食、運動習慣到心理健康全面著手,打造一個安全而充實的老年生活。未來,隨著科技進步,預防醫學將成為每個家庭的重要課題,讓我們一同努力,為自己和家人守護生命的電門。

相關文章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