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日本與台灣廣泛使用的「失智症量表」背後,是由精神科醫師長谷川和夫所創。他一生致力於失智症的研究,於11月13日辭世,享耆壽92歲。長谷川不僅開發出用於早期評估失智症症狀的量表,更推動了多項與失智相關的社會改革措施,如將「癡呆症」正名為「認知症」,成功消除社會對患者的歧視,並鼓勵失智者積極進入日間照護設施,以減輕家屬的照護負擔。
個人經歷帶來的疼痛理解與專業成長
88歲高齡的長谷川,曾經是一位身體健康、精神敏銳的專家,但在晚年他卻公開宣布自己也罹患了失智症,並被診斷為「嗜銀顆粒性失智症」(argyrophilic grain dementia)。他說,這場疾病讓他親身體會到失智患者的困境,進而賦予自己研究工作的全新意義。長谷川表示,自己在失智早期就嘗試以客觀角度觀察和分析自己的狀況,感受彷彿有另一個意識在監視著自己,這樣的經驗讓他對疾病的理解更加深刻。
失智症的認知與社會影響
長谷川曾經指出,研究失智症的深度,往往在個人親身經歷之後才能獲得完整的體會。一位資深醫師曾經提醒他:「直到自己失智,才真正理解這個疾病的複雜與無奈。」這樣的提醒,讓他在罹患失智後,體會到疾病帶來的無助與迷茫,他說:「我終於真正理解了失智症。」他在與疾病的對抗中,亦漸漸學會接受與放下,並且更加珍惜與家人相處的每個瞬間。
家庭支持與陪伴的重要性
在失智症的漫長道路上,長谷川的家人扮演著關鍵角色。女兒南高麻里分享,長谷川在疾病初期,會用客觀的角度來分析自己的狀況,「彷彿有另一個自己在觀察自己」。隨著病情逐漸惡化,曾經的專家文字成了日常的雜亂片段,他開始忘記事物,也會說出從未發生的話語,從前的風範逐漸消逝,變得需要別人照料,甚至會出現脾氣爆發,讓家人心力交瘁。
抗拒日間照護 勇於面對情感的掙扎
長谷川的家人嘗試鼓勵他進入由自己創立的日間照護中心,期待讓他獲得適當照護,減輕照顧負擔。然而,長谷川卻強烈抵抗,他坦言:「我不想去日照中心,知道會讓瑞子(妻子)輕鬆一些,但我真的沒辦法接受這樣的安排!」失智帶來的情感與理性衝突,使他在面對照護時,呈現出極大的抵抗。家人的包容與理解,成為他最重要的支持力量。
共同面對疾病 才是真正的勇氣
長谷川與家人一起經歷超過兩年的與失智症共存,他曾說:「失智帶走了我許多擁有的東西,但我依然相信,這個世界在我的眼中,沒有改變。曾經見過的人和風景,依然在我心中。」他認為,親人的陪伴,是面對失智的良藥。「不論發生什麼事情,只要我們能微笑著一同走過,就是最好的解答。」這番話,讓人深刻感受到,勇於接受疾病,並與親人共同努力,才能找到真正的幸福與意義。
失智症的理解與支持,撫平心靈的創傷
日本NHK曾花費一年的時間,追蹤長谷川與失智症的共同生活,並拍攝成紀錄片。導演加藤弘斗指出:「在失智者的世界裡,外界並沒有看上去的那麼大改變,反而是親友的態度轉變,可能更會影響他們感受到的困難。」他強調,親人的陪伴和支持,是幫助失智者維持尊嚴的重要力量。長谷川最感恩的,正是妻子悉心照料,兩人並肩面對疾病的挑戰,他的話裡透露出:「最重要的,是我們能一起微笑面對所有的困難。」
結語
長谷川和夫的生命故事,提醒我們面對疾病,不只是醫學上的突破,更是情感與勇氣的考驗。失智症不是個人的戰鬥,而是一場需要全家人共同參與的旅程。在這條路上,真誠的陪伴,或許比任何藥物,都更能抚慰心頭的創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