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年秋季流感病毒高峰期來襲,預防流感的重要性不容忽視。近期衛生主管部門已宣布,2023年度的公費流感疫苗將於十月一日正式啟動,針對特定族群分階段推行接種措施,並特別提醒民眾新冠疫苗與流感疫苗的施打間隔,確保防護效能最大化。本篇文章將為讀者詳細解析2023年流感疫苗接種安排、適用族群以及回應相關副作用問題。
2023年度公費流感疫苗接種計劃解讀
接種時間及目標族群
今年衛生福利部已採購共計632萬劑流感疫苗,包含賽諾菲、國光、東洋等多家廠牌,但由於疫苗為隨機安排,民眾無法選擇特定品牌。接種流程分為兩個階段,主要覆蓋以下族群:
- 第一階段(10月1日起):
- 醫療及防疫人員
- 65歲以上長者
- 長期照顧機構之受照顧者與相關工作人員
- 滿6個月至國小入學前的幼童
- 孕婦
- 有潛在疾病的高風險慢性病患者
- BMI≧30者、罕見疾病與重大傷病患者
- 國稅小至高中(職)/五專一至三年級學生
- 6個月內婴兒父母
- 幼兒園及托育中心人員
- 禽畜業及動物防疫相關人員
- 第二階段(11月15日起):
- 年齡在50至64歲且無高風險慢性疾病的成人
由於目前國內已有四款新冠疫苗進行接種,民眾在施打流感疫苗與新冠疫苗時,建議至少間隔7天,以避免疫苗不良反應混淆或影響免疫效果。
接種流感疫苗及新冠疫苗應遵守的時間間隔
專家指出,儘管流感疫苗屬於滅活或次單位重組蛋白疫苗,出現不良反應的概率較低,但若與新冠疫苗短時間內同時施打,可能導致疫苗反應難以釐清,建議民眾應在兩者之間保持至少7天的間隔期。專業提醒,這樣能最大化疫苗的預防效果,並降低不良事件發生的風險。
已知的流感疫苗副作用與應對措施
多數接種流感疫苗後,會出現局部注射部位的疼痛、紅腫等反應,部分人可能在接著頭1至2天內感覺發燒、頭痛、肌肉酸痛、噁心、皮膚搔癢或蕁麻疹等,自然情況下多在幾天內自行恢復。較為嚴重但罕見的副作用包括立即過敏反應或過敏性休克,通常在接種幾分鐘到數小時內出現,建議接種完後在醫療單位內觀察至少30分鐘。
若出現持續高燒超過48小時、呼吸困難、心跳加快或意識改變等症狀,患者應立即就醫,並提供醫師相關狀況與疫苗接種時間,以協助判斷是否與疫苗相關。專家提醒,流感與新冠疫苗皆為公共防疫的重要工具,正確的接種策略能有效降低重症風險,提升全民免疫力量。
流感與新冠疫苗同時接種,保障全面防護
去年國內因缺乏新冠疫苗,促使專家鼓勵民眾加強流感疫苗施打,以避免流感與新冠病毒在秋冬季節相互傳播,加重醫療負擔。現今國內已有新冠疫苗供應,然而大多數人仍只施打一劑。醫師建議,為獲得較完整的病毒防護力,民眾應該同時接種流感疫苗與新冠疫苗,以確保對抗兩種病毒的免疫力,降低重症及併發症風險。
根據疾病管制署建議,民眾在施打疫苗前,可透過地方衛生局官網、疾管署專用平台或預約系統,查詢就近合約院所,並預約施打時間,避免排隊等待。接種時也需攜帶健保卡與相關證明文件,並配戴口罩;施打前可透過官方系統查詢個人疫苗史或使用健康存摺APP,確認7天內是否已接種新冠疫苗,以確保疫苗接種安全與效果。
專業指出,施打流感疫苗不僅能減少感染風險,還能降低診斷困難,尤其在新冠疫情持續期間,健康防護更顯重要。縱使目前已有多款疫苗提供選擇,民眾若能搭配完整的流行性感冒與新冠疫苗接種計畫,將有效提升整體公共衛生安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