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異位性皮膚炎的常見症狀與挑戰
異位性皮膚炎,又稱濕疹,是一種由免疫系統異常引起的慢性皮膚炎症,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品質。全台約有200萬人受到此病困擾,特別是皮膚持續感到劇烈癢感,伴隨皮膚紅腫、脫屑、粗糙甚至開放性傷口,讓患者常常在夜間難以入眠。由於長期反覆發作,疾病不僅折磨身體,也可能引發心理層面的憂鬱與焦慮症。媒體與醫學研究指出,重度異位性皮膚炎的患者中,罹患憂鬱症的風險比一般人口高出40%。
傳統治療方式:類固醇的副作用與限制
傳統上,異位性皮膚炎的首要治療方式是外用類固醇。儘管短期內能迅速緩解皮膚炎症與癢感,但長期使用存在皮膚變薄、皮膚敏感、血管擴張甚至影響孩童生長等副作用。根據統計,台灣患者對於類固醇的恐懼程度居全球第三,造成許多患者不敢規律用藥,導致病情反覆難控。此外,部分家長擔心類固醇對孩子的成長影響,使得青少年與成人病患在治療上面臨阻礙。
新一代非類固醇藥物的治療突破
口服JAK1抑制劑 改善嚴重癢感的有效選擇
今年衛福部核准兩款新藥為異位性皮膚炎提供更安全的治療方案。其中,口服JAK1抑制劑是一種新型的非類固醇藥物,能高效抑制促發炎的細胞激酶活性,快速緩解嚴重癢感。由中山醫科大學附設醫院的專家指出,患者服用一至兩週即可看到明顯改善,約有80%的病患皮膚症狀改善達75%以上,60%的患者幾乎消除所有症狀。由於此藥需自費,平均每月約4至5萬元,建議連續使用半年,待皮膚穩定後逐步降低劑量,避免反彈復發。
PDE-4抑制劑 外用膏劑 副作用少的治療選擇
另一種新型藥物是外用的PDE-4抑制劑,適用於年齡3個月以上的輕度與中度異位性皮膚炎患者。此藥可有效減少發炎物質並改善搔癢與皮膚紅腫,28天的使用能明顯改善症狀並促使皮疹退散。與傳統局部免疫抑制劑相比,PDE-4抑制劑無明顯副作用,且因作用於細胞內部,安全性較高,適合長期用藥。
比較傳統與新型治療藥物的優缺點
治療方式 | 優點 | 缺點/副作用 | 適用對象 |
---|---|---|---|
外用類固醇 |
|
| 輕度至重度患者皆適用 |
外用局部免疫抑制劑 | 非類固醇選項 |
| 適用於輕度至中度患者 |
口服免疫抑制劑 | 效果佳且非類固醇 |
| 適用於中度至重度患者 |
生物製劑 | 不影響免疫系統,有高專一性 |
| 中度至重度患者專用 |
JAK1抑制劑(口服) | 強效止癢、安全性較高 | 可能血脂異常、血栓風險 | 中度至重度患者 |
PDE-4外用抑制劑 | 安全、無明顯副作用 | 無 | 輕度至中度患者 |
新藥的臨床應用與展望
由專家與學界積極研發的非類固醇新藥,已進一步改善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的治療經驗。尤其是JAK1抑制劑和PDE-4抑制劑,提供患者更安全,副作用較低的長期控制選擇。隨著醫療科技的不斷進步,相信未來將出現更多針對不同病情程度的個人化治療方案,讓慢性皮膚病的管理更加精準。
醫學專家破解異位性皮膚炎的迷思
- 孩子長大後,一定會痊癒嗎? –
- 終生無法治癒,是否不必積極治療? –
- 是否僅靠飲食控制就能改善? –
約80%的孩童在青春期時,病情會有緩解,但前提是需要積極追蹤與治療。異位性皮膚炎屬於慢性病,病情反覆,只有持續控制環境過敏原、保持良好保濕,才有可能緩解症狀。長期管理比單純期待自然康復更可靠。
錯誤。異位性皮膚炎相似於高血壓等慢性疾病,只要配合適當治療與自我照護,病情可得良好控制,不會影響正常生活。科技進步也已推出多款新藥,有效改善醫療效果,患者不必過度悲觀。
錯誤。過敏性疾病與免疫失調相關,並非僅靠飲食調整即可根治。環境因素如空氣污染、塵螨和低紫外線照射,都是造成病情反覆的重要因子,需綜合專業治療與日常習慣改善共同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