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染病醫療新知

入冬疫情再度升溫歐洲死亡人數恐突破200萬疫苗保護力能堅持多久?

近來,歐洲正面臨新一波嚴重的COVID-19疫情反彈。德國、荷蘭、比利時以及愛爾蘭等國每日確診案件數持續攀升,部分地區甚至創下新高。根據健康數據的研究中心(Institute for Health Metrics and Evaluation)指出,新冠肺炎已經成為歐洲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世界衛生組織(WHO)也警告,若疫情未能得到有效控管,預計到明年3月歐洲的新冠死亡人數可能突破200萬,令人擔憂的死亡潮或將持續擴大。

歐洲疫情升溫的三大原因與疫苗保護力下降

《印度時報》分析指出,導致歐洲疫情再度攀升的主要原因包括:防疫政策的放寬、疫苗保護力隨時間降低、以及部分民眾拒絕接種疫苗。隨著歐洲國家逐步解封,旅遊熱潮回歸,民眾放鬆警戒,口罩佩戴率下降,造成病毒傳播的破口。奧地利甚至已經啟動疫苗強制措施,並於11月22日宣布進入「全面封鎖」狀態。而德國則預言,冬季結束前,未接種疫苗或未曾感染過的民眾恐將面臨高風險死亡的威脅。疫苗保護力的衰退,成了各國政府研議是否追加第三劑疫苗的關鍵因素之一。

疫苗保護力隨時間降低導致疫情再燃

研究數據顯示,接種新冠疫苗後的免疫保護力會逐漸下降。包括美國和德國在內的多個國家,已經逐步推動第三劑疫苗的接種,以加強免疫反應。美國的白宮首席醫療顧問佛奇(Anthony Fauci)表示,未來完整的疫苗接種方案,將必須包括三劑疫苗,疫苗護照的資格認定也將隨之調整,反映較高的免疫標準。而英國方面則已經開始向50歲以上和高風險族群推廣第三劑加強針,並逐步擴展至40歲以上的民眾,強化疫苗的長效保護。

疫苗覆蓋率低迷與民意轉變

儘管多國推行疫苗接種計劃,但由於部分民眾對疫苗仍存疑慮,或因宗教與政治因素拒絕接種,導致疫苗覆蓋率未達安全門檻。德國約有三分之一的人口未接種疫苗,成為疫情升溫的關鍵推手。德國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的丈夫邵爾(Joachim Sauer)表示,反對接種的人群受到了不科學的影響,令人驚訝。針對疫苗接種率停滯不前,專家提出,除了疫苗推廣外,也開始討論是否需要強制接種,作為公共衛生策略的最後手段。

歐洲抗議活動與疫情措施引發民怨

不僅疫情本身令人焦慮,上週歐洲多國還爆發了因抗疫措施而產生的示威浪潮。荷蘭、比利時、丹麥、義大利及瑞士等地的民眾走上街頭抗議政府的防疫限制措施。部分抗議由政治團體操控,但也有許多民眾自主發起,反映出民意對政府長達兩年疫情管控的不滿。歐洲各國的抗議情形,顯示民眾在經歷長時間的封控措施後,對抗疫政策的接受度逐漸下降,甚至引發社會動盪。

追蹤歐洲疫情與疫苗施打趨勢

根據數據顯示,歐洲及中亞地區在今年冬季迎來新一波疫情高峰。多國的疫苗施打比例雖不斷提升,但由於免疫保護逐步消退,加上變異病毒株的傳播,使得疫情控制變得愈加困難。目前,美國疾控中心(CDC)也已警告國民,避免前往疫情嚴重的地區旅遊,以防病毒進一步擴散。專家指出,冬季是病毒傳播的高峰期,民眾仍需保持警覺,持續遵守防疫措施,加強疫苗接種,才能有效降低感染與死亡的風險。

隨著歐洲疫情的不斷升溫,像是疫苗保護力的降低、接種率的低迷,以及民眾對政策的不滿,都在形成一個複雜的公共衛生挑戰。未來,國家間的疫苗策略調整與社會共識的建立,將是控制疫情的關鍵所在。

旅遊限制、疫苗覆蓋率與民意意願之間的微妙平衡,或將左右全球在疫情後的逐步復甦。面對變數與挑戰,公共衛生專家持續呼籲:科學、疫苗,以及民眾的配合,才是走出疫情陰影的關鍵所在。

(本文資訊整理自多項國際資料與專家分析,相關圖表及數據來源均來自國際公共衛生與科研團隊。)

文章的目標關鍵詞包括:疫情升溫、歐洲COVID-19、疫苗保護力、第三劑疫苗、病毒傳播。這些詞彙在文章中自然融入,強化搜尋引擎優化效果,提升內容在相關搜尋中的表現。

相關文章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