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濕疹,又稱為皮膚炎,是皮膚科常見的慢性或急性皮膚問題。它涵蓋多種類型的皮膚疾病,包括異位性皮膚炎、脂漏性皮膚炎與汗皰疹等,這些疾病的共同特徵是皮膚的紅腫、癢感與水疱等症狀。根據專業醫師指出,濕疹最讓人困擾的是持續的嚴重癢感,急性期會出現肉眼可見的小水泡與紅疹,而慢性或亞急性感染可能導致皮膚脫皮、乾裂、增厚及色素沉著不同時期的濕疹會呈現不同的皮膚變化。
濕疹發生原因與預防措施
外因性與內因性濕疹的差異
濕疹的形成原因多樣,可分為外因性與內因性兩大類。外因性濕疹主要由接觸過敏原引起,例如塵蟎、花粉、某些飲食成分或環境變化,如季節交替、溫度變化過冷或過熱,都可能誘發濕疹症狀。理解自己的過敏誘因,儘量避免接觸相關過敏原,有助於降低濕疹復發的頻率。
免疫失調與皮膚屏障受損的角色
濕疹本質上是一種免疫系統的失衡反應。如果未能有效遠離過敏原,病情可能由輕微逐漸惡化。常見的內因性因素包括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皮膚屏障較脆弱,保水能力較差,抗菌力較低,因此更容易受到外界刺激和過敏原的影響。良好的日常護理、保持肌膚濕潤,能幫助強化皮膚屏障,降低濕疹復發的風險。
止癢與濕疹復發的應對策略
避免搔抓以防皮膚感染
濕疹反覆發作時,最忌頻繁搔抓。醫師提醒,搔抓會破壞皮膚角質層,使皮膚屏障更易被外來過敏原侵入,造成炎症反應。一旦皮膚受損,金黃色葡萄球菌等細菌更容易入侵,引發膿瘍、痂皮,嚴重時甚至可能造成蜂窩性組織炎。為此,預防濕疹的重複發作,維持肌膚微生物群的平衡與皮膚完整性至關重要。
適當的藥物與保濕護理
治療急性濕疹時,一般會使用口服抗組織胺與外用類固醇,嚴重或反覆發作者,則可能考慮應用免疫相關藥物或紫外線光療來減少激素的使用。對於病初症狀較輕的患者,強化肌膚的保濕是關鍵。勤用專為濕疹設計的乳液,能有效提升肌膚表層的水分,促進肌膚修復。長期依賴強效藥膏可能會引發皮膚變薄或血管擴張的副作用,因此建議在使用藥物前,先與皮膚科醫師討論最佳方案。
日常肌膚護理預防濕疹惡化
遠離過敏原與強化肌膚屏障
濕疹患者的日常護理應著重於維持肌膚健康。建議選用溫和、低刺激的清潔用品,避免含有香料、酒精及防腐劑的產品,以降低過敏反應。此外,洗澡後應立即擦上富含神經醯胺、尿素或植物萃取物的保濕乳液,在肌膚還是濕潤狀態時加強保水,且定期使用能改善表面菌落生態的產品,能有效降低金黃色葡萄球菌入侵的機率。
控制癢感與避免感染
感覺肌膚癢時,可以用冰敷來緩解不適,避免抓撓造成皮膚破損,並降低感染風險。若濕疹症狀是急性期,應特別留意乳液成分,選擇成分溫和的產品。日常洗澡後,應在皮膚微濕時立刻塗抹保濕劑,建立完整的防護肌膚屏障,減少外界刺激的傷害。
濕疹是否具有傳染性?
許多人擔心濕疹會不會傳染。醫師指出,濕疹本身並非傳染性疾病,只要不是因感染所引發,與他人接觸並不會傳播。對於症狀較輕微、自行護理的患者,只需避免過敏原,控制飲食,並使用適合的保濕產品,肌膚有機會自行修復與改善。
濕疹雖然不會傳染,但其管理仍需日常細心護理,以及定期與醫師討論治療方案,才能有效控制發作頻率,遠離困擾肌膚癢感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