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

腳趾甲變無血色腳毛變稀疏,摸不到腳動脈:警惕下肢動脈阻塞的早期徵兆

下肢動脈阻塞,常被形容為「腳中風」,是由於腿部血管血流受阻,影響到血液供應和營養傳遞。台灣此疾病的盛行率約在15.6%至32%,若未能及早發現與治療,可能導致嚴重的併發症,包括腿部缺血壞死甚至截肢。醫師指出,像是腳趾甲失去血色、腳毛脫落或摸不到腳脈搏,都是下肢血管阻塞的警訊,提醒民眾應引起重視。

哪些症狀代表下肢動脈阻塞初期信號

醫界普遍認為,下肢動脈阻塞的初期,患者可能並不會有明顯不適,但隨著血管狀況惡化,常見的早期症狀包括腳痛、腳麻以及所謂的「間歇性跛行」。這種情況通常會在行走一定距離或時間後出現腿部酸痛或抽筋感,但休息後即可恢復。這種症狀很容易被忽略,甚至被認為只是年齡增長或身體退化所致,導致患者因未及時就醫而延誤診療。

當血管阻塞程度進一步加重,長期缺血會使得腳趾甲變得不健康,甚至呈現不自然的蒼白或黑色變化;腳毛逐漸稀疏或脫落也是典型的徵象。有些患者也會反映腳底或小腿出現缺血性疼痛,甚至夜間疼痛加劇,產生嚴重不適感。若是血流阻塞達到百分之百,患者常會出現急性發作,突發性激烈疼痛,現場甚至可以摸不到腳脈搏,需密切警覺。

下肢動脈阻塞的分級與高危族群

依照Fontaine分類法,下肢動脈阻塞的病情可分為四個階段:

  • 第1級:症狀輕微,例如腳部冰冷或麻木,部分患者則完全無症狀。
  • 第2級:開始出現間歇性跛行,走一段距離或時間會有腿痛不適,但休息後便能緩解。
  • 第3級:阻塞嚴重,即使在休息時也會出現腿部疼痛,不易緩解。
  • 第4級:血管幾乎完全阻塞,導致腿部組織缺血壞死,可能出現壞疽。

高危族群包括:年長者、抽菸族、糖尿病患者、患有高血壓或高血脂的慢性病患者,以及男性。特別是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因血管逐漸退化而風險較高;抽菸者因血管收縮,血流阻塞風險更大;糖尿病患者血管脆弱性高,約有80%的糖尿病患者可能罹患下肢動脈阻塞。此外,高血壓、高血脂和腎功能不全患者的血管健康亦需特別注意。

預防與早期診斷:遠離截肢危機

專家提醒,超過40%至50%的下肢動脈阻塞患者在早期並無明顯症狀,容易被誤認為老化或其他疾病,從而延誤就醫。除了留意腳趾甲變化、腳毛稀疏、摸不到腳動脈,平日應強化生活習慣的改善,例如均衡飲食、戒菸、規律運動,以降低血脂、高血壓等危險因子。醫師建議,若血管阻塞嚴重達70%至80%時,可能會突然急性發作,症狀相當劇烈,這時較易被自我發現,也較容易及早就醫。

治療方式主要包括血管擴張劑、抗血小板藥物或抗凝血劑的藥物療法,嚴重阻塞則需接受血管手術。手術方法包括傳統血管繞道手術和微創血管擴張術。血管繞道術是將健康血管繞過阻塞區域,恢復血流,效果較為穩定,但手術較為侵入性且須全身麻醉;微創血管擴張術則利用氣球擴張或支架維持血管通暢,恢復較快、風險較低,但較容易再狹窄或阻塞。

醫師強調,年長者若出現腳不適,應盡快掛號相關專科,進行血管檢查,避免延誤造成不必要的截肢或併發症。專家提醒,及早診斷和積極治療,是避免進一步血管惡化的最佳策略,也是保障下肢功能的重要措施。

相關文章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