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胃食道逆流是一個常見且複雜的消化系統疾病,尤其長期未能改善的患者,可能代表需要更具針對性的診斷與治療方案。國際上已有多種高階檢查技術,能幫助醫師精確辨識逆流的部位與原因,進而制定最佳治療策略。這對於難治性胃食道逆流患者尤為重要,因為傳統胃鏡檢只能掌握局部病變,可能會延誤正確診斷。
胃食道逆流的症狀與診斷挑戰
根據臨床資料,台灣約有24.6%的成年人受到胃食道逆流的困擾,症狀可分為「典型」與「非典型」。典型症狀包括常見的胃酸逆流和胸口灼熱,而非典型則包括喉嚨異物感、吞嚥困難、經常咳嗽與夜間氣喘等。由於症狀多樣,患者常先求診耳鼻喉科或心臟科,癥狀未明或未能由胃鏡揭露病因時,便需進一步採用國際認可的血液檢查與影像技術進行診斷。
三大國際標準胃食道逆流診斷方法
24小時食道酸鹼度監測(MII-pH)
適用於治療無效或症狀持續的胃食道逆流患者,醫師會用細長導管由鼻腔置入食道,連結專用記錄儀器,持續監測24小時內的腔內酸鹼度變化。此方法能準確反映患者臨床上胃酸是否進入食道,並評估逆流頻率與嚴重程度。優點為不影響日常生活,缺點則為導管不適與患者可能無法完全忍耐。
(資料來源:台灣胃腸神經與蠕動學會)
無線電酸鹼監測膠囊(Bravo)
此無線監測技術避免鼻腔插導管的不適,透過口腔而非鼻腔將微型酸鹼膠囊植入食道,並利用無線傳輸技術,長達96小時的酸鹼度資料。不需固定導管於臉頰,患者能維持正常飲食與生活,會在一週內由身體自然排出。由於設備成本較高,此診斷方式多由患者自行負擔,適合對傳統導管檢測不適或效果不明的患者。
(資料來源:台灣胃腸神經與蠕動學會)
高解析度食道壓力檢查(HRM)
針對同時存在吞嚥困難或食道運動障礙的患者,醫師會用含多個感測器的細長導管插入食道進行壓力測量。這項檢查可以生成詳細的食道肌肉蠕動圖,幫助判斷是否有食道弛緩不能症或其他運動功能障礙,常用於診斷因運動異常導致的逆流問題。檢查時間較短,約30至60分鐘,但患者需忍受導管植入帶來的不適。
準確診斷的重要性與治療策略
對於長期胃食道逆流問題而藥物療效不佳的患者,精準的檢查結果可以協助醫師確認病因。例如,一名54歲女性患者經多次藥物治療仍有嚴重吞嚥困難,最終透過高解析度食道壓力檢查確診為「食道弛緩不能症」,成功接受胃底摺疊手術,使症狀獲得緩解,達到停止用藥的治療目標。這也凸顯透過精確的診斷,有助於選擇適合的治療方案,避免長期用藥的副作用與治療失效。
手術與生活方式調整的治療選擇
除了藥物治療外,現代醫學也提供多樣的手術選項,尤其是針對嚴重或藥物無效的病例。例如腹腔鏡胃底摺疊手術可以有效加固胃食道連接部,預防逆流再次發生。台北榮總內視鏡中心醫師建議,進行手術前,必須經過多項嚴謹的診斷,包括食道壓力測試、酸鹼監測與影像檢查,確定患者適合手術治療,並排除心理壓力等因素,以追求長期療效與生活品質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