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醫療新知

失智症高風險因子解析與預防策略建議

全球與台灣失智症現況與趨勢

隨著全球人口老齡化進程加快,失智症已成為各國公共衛生的重大挑戰。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最新報告,目前全球約有超過5500萬人罹患失智症,相關照護與醫療成本每年高達1.3兆美元。預計到2030年,全球失智症患者人數將比現今增加約40%;台灣的失智人口也迅速攀升,目前已超過29萬,且未來數十年內將持續呈現上升趨勢。專家指出,在高齡社會中,預防失智尤為重要,及早採取健康生活方式能有效降低發病風險。

失智症的主要成因與分型

腦部病變引起的退化性失智

失智症是由腦部神經元的病變及腦功能退化所導致,當腦神經細胞受到損傷或凋亡,例如阿茲海默症、額顳葉型失智症、路易體失智症、巴金森氏症失智,均屬於退化性失智。這些疾病會逐步侵蝕大腦組織,造成認知障礙,甚至喪失語言和記憶能力。

血管因素造成的血管性失智

另一重要分類為血管性失智,包括中風後血管性失智與多發性小血管病引起的血管性認知障礙。血管性失智可能由大血管的阻塞或破裂引發中風,亦可能因多年血管病變造成小血管慢性擁塞,逐步削弱腦部血液循環,進而引起失智症狀。

影響失智風險的三大因子與預防策略

最新研究揭露的三大失智危險因子

儘管目前尚未有可以根治失智症的治療方式,越早識別危險因子並進行預防,就越能降低未來的認知障礙風險。近期一項發表於國際神經科學期刊的研究指出,抽菸、高脂飲食與高血壓是造成失智症風險顯著增加的三大因素,特別是血管性失智,與這些危險因子密切相關。

學者與專家對塑造腦部健康的重要見解

荷蘭馬斯垂克大學的研究團隊通過「大腦健康生活方式」(LIBRA)評分系統,分析超過四千名受試者的生活習慣與腦部大腦結構變化,發現長期吸菸、高脂飲食與血壓偏高者,認知能力明顯較弱。專家提醒,維持血管健康是預防血管性失智的關鍵,包括透過飲食調整與生活習慣改善,有助降低高血壓、血脂異常等血管危險因子。

血壓、抽菸與高膽固醇:三大風險因子的預防措施

高血壓的風險與預防建議

研究顯示,30到50歲期間罹患高血壓,將大幅提升未來老年失智症的可能性,高達66%。高血壓會損害血管彈性,引發血管硬化甚至血管破裂,進一步引起腦部缺血或出血。專家建議,適度運動、控制鹽分攝入、規律檢查血壓,有助於預防血管性失智疾病的發展。

抽菸與失智的關聯性

抽菸可促使血管收縮、血液黏稠度增加,導致血液循環不良,從而增加失智症的風險約45%。此外,菸草中的有害化學物質並會加速血管硬化、動脈粥樣硬化,進一步傷害腦血管。戒菸是預防血管性失智和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措施,同時避免二手菸曝露也能降低患病風險。

高膽固醇與脂肪飲食的影響

高膽固醇和高脂飲食會增加血液中的壞膽固醇(LDL),造成血管堵塞與動脈硬化,間接促成失智症。專家建議採用健康的飲食模式,如地中海飲食或得舒飲食法,強調大量蔬果、全穀、魚類及未經加工的橄欖油,並結合適當運動,以維護血管與腦部健康。持之以恆的健康飲食能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與認知退化的風險。

預防血管性失智的生活習慣與飲食建議

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預防血管性失智的首要方法是回歸均衡飲食、規律運動、不吸菸與管控酒精攝取。特別是高血壓患者,應從年輕時就積極控制血壓,並監測膽固醇和血糖狀況,才能有效降低腦血管意外與失智的風險。此外,適度的體重管理和壓力調適也是不可忽視的預防策略。

飲食選擇與生活習慣的調整

建議採用富含抗氧化物與纖維的飲食,例如地中海飲食或得舒飲食。這些飲食強調攝取大量蔬果、全穀類、富含ω-3脂肪酸的魚類,少食紅肉,並使用未經精製的植物油。早期調整生活習慣,持續運動,有助於穩健血壓與血脂,降低腦血管阻塞或出血的機率,從而達到預防失智的效果。

最後,儘管目前仍無法完全杜絕失智風險,但瞭解與控制這些危險因子,讓我們可以主動把握健康的生活節奏,延緩認知退化的腳步,維持完整的腦部功能。相信在日常的點滴努力中,能為未來的腦部健康添磚加瓦。

相關文章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