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疫情高峰後,丹麥宣布停止大規模疫苗接種計畫
丹麥在今年4月宣布將正式終止大規模新冠疫苗接種計畫,並表示不會再主動通知民眾施打疫苗,但相關醫療機構仍可提供疫苗接種服務。政府特別強調,對於高風險族群如40歲以上成人、懷孕婦女以及免疫功能較低者,仍會建議完整接種,並持續促進追加劑的施打。丹麥已完成疫苗接種的人口比例相當高,12歲以上人口中已有89%的民眾打完兩劑,18歲以上則有76%的民眾完成第三劑施打。這些數據反映出國內疫情控制的良好情況,使得政府逐步放寬疫苗政策。
丹麥的疫情管理策略與與病毒共存的決策
疫苗覆蓋率與疫情趨勢
儘管目前每日仍有超過1000例新冠確診,丹麥政府仍持續放寬疫苗相關規定,彰顯與病毒長期共存的決心。此策略的落點在於:一是疫苗接種率已突破70%,二是住院率與重症佔比顯著下降,三是季節變暖降低傳染機率。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逐步放寬的基礎。
與病毒共存的政策轉型
2021年2月,丹麥宣布全面解封,將新冠疫情由「大流行」降為「流行」等級,表示疫情已進入相對穩定階段。目前,入境措施仍較嚴格,邊境管制尚未鬆綁,原因在於邊境政策的法源不同於國內防疫規定,至今預計10月底方能同步調整。
生活逐步回歸正常與群體免疫
丹麥在疫情期間積極推行新冠疫情護照,載明疫苗接種與篩檢紀錄,方便民眾進出公共場所,希望促進社會正常運作。有分析指出,隨著疫苗普及,以感染自然產生免疫的策略亦受到考量。專家推估,若所有限制解除,約6個月內高風險族群皆能獲得自然免疫抗體,達到群體免疫的效果,進而降低感染壓力。
專家對未來疫情與防疫措施的展望
專家認為,隨著疫苗注射率持續升高,政府逐步從降低感染風險轉向提升醫療體系的應變能力。預計秋季可能會迎來新一波感染潮,政府已為此準備相關醫療資源。病毒學專家指出,疫苗的長效力仍需時間驗證,冬季將成為檢驗疫苗保護效果的關鍵時刻。未來,疫情策略將會著重在保障公共衛生安全與維持社會運作的平衡點。
丹麥的疫苗策略與社會公平性思考
疫情控制專家強調,疫苗充足且民眾大規模接種下的免疫屏障,是控制疫情的基礎。另一方面,對於選擇不接種疫苗的人士,專家認為其感染風險應由個人負擔,社會尊重個人自由,但不應因此犧牲整體公共衛生。此外,專家指出,不打疫苗者若不遵守防疫規範,可能造成傳播風險,也會帶來醫療負擔,政府必須在自由和公共安全之間取得平衡點。
與英國疫情趨勢的比較與啟示
英國的解封後確診潮與死亡風險
英國自7月19日解封以來,疫情逐步反彈,單週確診破20萬例,日均死亡人數也逐漸上升。有高級官員預估,如果一年內累計死亡人數超過3萬例,可能會重新實行部分限制措施。不過內部資料顯示,官方對於疫情回升的容忍底線較高,可能在死傷數持續增加到一定程度時,才會考慮再次收緊措施。這反映出英國較為偏向與病毒共存,並以醫療資源應變作為主要策略。
大流行與與病毒共存的策略思維
專家分析,英國的策略在於控制疫情,但並非追求零確診,反而以擴大醫療體系容量為核心目標。此舉雖降低短期生命損失,但也代表疫情不可避免的持續波動。從丹麥與英國的經驗來看,長期與病毒共存的策略,需在疫苗施打、醫療能量及社會公平間找到適當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