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Omicron變異株在全球的迅速傳播,免疫力低下人群與一般民眾都面臨更高的感染風險。台灣針對某些免疫功能較弱的族群,特別調整了新冠疫苗的接種策略,並強調進行免疫加強的時間與方式,旨在提升群體免疫力,減少重症與死亡的發生率。本篇將詳細介紹疫苗加強接種政策、適用族群及相關安全事項,協助民眾了解最新的疫苗接種建議。
免疫力低下族群可以在第二劑疫苗間隔28天後接種加強劑
由於Omicron病毒變異株具有高傳播力,即使在疫苗施打率較高的國家,疫情仍持續快速擴散。醫學研究指出,疫苗的保護能力會隨著時間逐漸降低,特別是在免疫功能較弱的人群中,病毒更易突破免疫屏障。台灣公共衛生專家建議,對於免疫系統較低的八大族群,在完成兩劑疫苗接種後,建議在28天內着手補打「基礎加強劑」以加強保護效果。
建議接種族群與相關臨床條件
- 接受免疫抑制治療(如化療、免疫抑制劑)超過一年或正在進行治療者
- 器官或幹細胞移植患者
- 中度或嚴重先天免疫缺陷患者
- 血液透析患者
- HIV陽性患者
- 近期接受過化學或放射線治療者(過去六個月內)
- 其他經醫師判定為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
疫苗接種的年齡與劑量建議
- 年齡:12歲以上且身體狀況穩定者
- 時間:建議與第二劑疫苗間隔28天
- 疫苗廠牌:優先推薦莫德納、BNT(BioNTech)或高端疫苗,若使用AZ疫苗,可能較難達到預期的免疫加強效果
- 劑量:建議施打完整劑量;相較於一般人,免疫力較低的族群則建議施打原始完整劑量,確保免疫效果
免疫低下族群:疫苗加強劑與第三劑的不同意義
醫學專家指出,「基礎加強劑」與「第三劑」並不完全相同。「基礎加強劑」是專為免疫缺陷或免疫低下族群設計,用以補足第一次與第二次接種間可能不足的免疫效果,強化其防護能力。相較之下,對一般民眾而言,接種的第三劑即為增強免疫反應的「加強劑」,而非特別針對免疫功能較弱族群的特殊措施。
不同疫苗間隔與接種時間的國際建議
國際經驗顯示,BNT疫苗的加強劑建議與前兩劑之間至少間隔21天,莫德納疫苗則多建議28天。在台灣,考量免疫低下人群的特殊需求,建議與前兩劑疫苗保持28天的間隔,以確保免疫效果。專家強調,疫苗接種前應在身體狀況穩定、無嚴重副作用的情況下進行,並由醫師判定最佳接種時機。
免疫低下者:確保身體狀況適合接種疫苗
專家提醒,身體健康狀況穩定是進行疫苗接種的重要前提。決定是否施打疫苗,應由醫師根據個人慢性病控制情況、各項檢查數據與治療狀況來判斷。例如,血壓與血糖控制良好、癌症化療已經穩定或完成、免疫抑制藥物劑量已經規律服用等情形,才適合進行疫苗接種。此原則有助於降低副作用並確保疫苗產生較佳的免疫反應。
高齡族群與疫苗接種的安全性探討
對於年長者,擔心疫苗不良反應是不少的顧慮。國外研究發現,年齡越高,接種疫苗的副作用越少,且疫苗加強劑的安全性較高。在身體狀況穩定的前提下,鼓勵高齡族群積極完成接種,進一步守護自身健康。
參與疫苗臨床試驗的民眾:接種規範與退出方式
部分民眾參與了新冠疫苗的臨床試驗,若考慮退出試驗或接種其他疫苗,應諮詢臨床試驗負責單位並由醫師做專業評估。指揮中心建議,退出試驗者若希望接種其他疫苗,應在與最後一次試驗疫苗至少間隔28天後進行。此外,部分參與者對於政府更新疫苗政策感到疑慮,官方表示,試驗者可選擇以自行負擔篩檢或PCR檢測來證明免疫狀況,以保障自身權益。
年輕族群與未接種疫苗者:Omicron的威脅與防範措施
國際數據證明,疫苗在預防重症和死亡方面仍具有有效性,即使面對Omicron變種病毒。由於疫苗效果可能隨著時間減退,未完整接種疫苗或未接種者面臨較高感染風險。此外,年輕族群的感染比例逐步增加,提醒民眾盡快完成疫苗接種。多國監測報告指出,完整接種疫苗後的保護力較強,建議民眾務必盡快補打疫苗,以降低感染風險與傳播可能性。
疫苗接種的重要性與實務建議
- 疫苗能有效降低重症與死亡率,國際數據支持疫苗接種是防控Omicron株的關鍵措施。
- 未完整接種者的感染風險較高,建議特別注意避免病毒傳播與保護自己與家人。
- 年輕族群亦應積極接種,避免感染後可能引發的長期症狀或再傳染風險。
隨著疫情持續變化,最新的疫苗政策與科學研究提供了更為明確的指引,提醒所有民眾在保護自己與他人健康的同時,也應遵從醫療專業的建議,合理規劃接種時間與方式,才能更有效守護家庭與社會的公共健康。保障每個人的健康,不僅是個人責任,更是社會共同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