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醫療新知

打了兩劑疫苗仍然感染新冠病毒導致死亡:美國前國務卿突破性感染病例解析

疫苗接種與突破性感染的現實挑戰

儘管全球推廣新冠疫苗接種以期降低重症與傳染風險,醫學界持續關注突破性感染的發生情況。美國前國務卿鮑爾(Colin Powell)在接種兩劑新冠疫苗後,仍因突破性感染而病逝,顯示疫苗的效果受到免疫狀況的影響,特別是對免疫系統較為脆弱的高風險族群而言。鮑爾於感染新冠病毒時,正面臨長期癌症病痛,免疫力明顯低於一般健康成人,這也是突破性感染導致重症與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

免疫力低下族群的疫苗保護率及風險

根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的統計,免疫系統較弱的患者,即使接種疫苗,也可能未能產生足夠的抗體反應。在血癌患者中,研究顯示大約只有一半的人會形成疫苗抗體,並且即便追加第三劑,仍有約三分之一的患者未能有效產生抗體反應。這使得突破性感染的風險大大增加,部分患者可能因免疫反應不足而面臨重症風險,甚至因感染而喪生。

突破性感染的臨床意義與疫苗效果

專家指出,突破性感染並不代表疫苗完全無效,而是提醒我們疫苗的保護效果具有一定的限制。根據CDC的資料,未接種疫苗的成人與長者感染新冠病毒的風險比已接種者高出11倍,尤其高齡族群由於免疫功能較差,更容易出現嚴重併發症與死亡情況。整體來說,疫苗仍是現階段預防新冠病毒傳播及降低重症比率的關鍵工具。

疫苗重要性與持續防疫措施

儘管突破性感染案例逐漸被關注,完整施打新冠疫苗仍被視為減少感染率與疾病嚴重性的主要方法。專家強調,高風險族群如老年人或慢性病患者,除了疫苗接種外,應配合其他健康防護措施,例如戴口罩、避免人群聚集,才能有效降低感染與重症機率。疫苗的效果有限,但綜合的防疫策略仍為目前最佳的公共衛生措施。

長期血癌與免疫力不足的特殊情況

血癌,特別是多發性骨髓瘤等血液相關疾病,顯著削弱患者的免疫反應功能。醫學專家提醒,這些患者在疫苗接種後,抗體產生率較低,突破性感染的可能性提高,情況更需密切監控。專家建議免疫力不足患者應在醫師指導下,考慮額外的預防措施或早期治療,以降低感染風險及疾病嚴重度。

預防突破性感染的策略展望

在新冠疫情持續演進的背景下,疫苗研究亦在追求更高的免疫保護力度,包括針對變異株的疫苗改良以及針對免疫力低下族群的特殊疫苗策略。公共衛生部門呼籲高風險族群仍需持續遵守基本的防疫措施,並積極接種追加劑,以加強免疫屏障。醫療專家強調,疫苗是保護身體的第一道防線,但並非唯一,個人健康管理與社會大眾共同努力,才能有效應對未來可能的病毒突破。

相關文章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