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染病癌症醫療新知

國外研究揭示AZ疫苗3個月後免疫力下滑,專家建議延長追加劑間隔

根據近期在國際知名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發表的一項研究,疫苗接種後的保護效果可能在數個月內逐漸降低。研究分析了蘇格蘭和巴西兩國的數據,發現接種兩劑AZ疫苗約3個月後,對新冠病毒的防護力和重症預防能力都開始呈現下降趨勢。這一結果引發醫學界對於疫苗追加劑時間點的重新思考。

研究內容與主要發現

這項由國外專家團隊進行的研究調查了蘇格蘭和巴西約各自數百萬名接種者的疫苗效力資料,結果顯示,施打第二劑AZ疫苗後,兩至三個月內保護力逐步減弱,尤其是在感染預防和重症預防方面。專家指出,過去普遍認為,即使抗體水平下降,T細胞免疫仍能有效抵禦重症,然而該研究的結果似乎對此提出質疑,因為重症保護力也在慢慢降低。

這份研究特別指出,疫苗產生的免疫效果受多重因素影響,包括病毒變異株。在研究期間,蘇格蘭正處於Delta變異株盛行的高峰期,而巴西則正在與Gamma病毒作戰,當時尚未出現Omicron。專家推測,這些地理和病毒流行情況,可能是導致AZ疫苗保護力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

國內政策與疫苗接種策略

台灣國內新冠疫苗接種以AZ為主,約有1500萬人次完成兩劑接種,其中有698萬人次已完成第二劑。面對國外研究對AZ疫苗效果下降的警示,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重申,考量疫苗保護力、變異株威脅以及國內疫情情況,建議接種第三劑間隔時間仍維持在5個月。

專家觀點與施打建議

傳染病專家李秉穎在公開場合表示,目前台灣的疫情情況較為穩定,且已經有部分高風險群體在滿5個月後完成第三劑接種。專家認為,調整第三劑的施打間隔至2至3個月,可能還未有足夠的科學證據支持,過早提前接種,反而可能降低疫苗的整體效果。台灣的疫苗政策因此仍依據國內的流行情況與研究結果,維持目前的5個月標準。

疫苗選擇與副反應考量

在疫苗廠牌的選擇方面,台灣允許民眾自主選擇第三劑疫苗,研究顯示,mRNA疫苗(如莫德納和BNT)產生的抗體較為高效,效果也較佳,略勝於蛋白疫苗與腺病毒疫苗。然而,對於之前接種AZ作為基礎的民眾,專家提醒若前兩劑都是AZ,建議不要再選擇AZ作為第三劑,以免抗體反應不佳。

另外,疫苗的不良反應也須納入考量。較常見的輕微副作用包括發燒、局部腫痛、倦怠感等,尤其是mRNA疫苗可能增加心肌炎和血栓的風險。為了降低副作用,部分國家在第三劑接種中採用半劑量策略,據了解,莫德納疫苗的半劑用量在國內也已開始應用,目的是在確保免疫效果的同時,降低不適反應的發生率。

結語

目前,國內疫苗接種策略仍以維持安全與有效為核心,專家普遍認為,根據全球研究結果調整疫苗接種時間尚需更多證據佐證。醫學社群將持續追蹤疫苗免疫持久性,並根據新資料動態調整接種建議,為全民健康再添一層保障。

相關文章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