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冠肺炎仍具高傳染性 疫苗加快篩是預防重症的關鍵
儘管疫情逐步趨緩,專業醫療人員強調「新冠疫情並未真正朝著流感化發展」。從疾管署每週公布的疫情報告來看,新冠肺炎確診人數依然遠高於每年流感病例,因此,民眾不應低估新冠病毒的傳播力。在防疫策略上,持續推行疫苗接種和快篩篩檢依然是預防重症的重要措施。
新冠病毒變異速度快,且適應人類共存
台大醫院感染科主任指出,原本新冠病毒的變異較慢,但隨著全球解封,病毒愈發適合與人類共存。近期的主要病毒株已由最初的XBB株逐步演變成JN.1,提高了傳播速度與變異頻率。由於民眾對自我免疫力的認知過於輕忽,許多人誤以為感染新冠都是輕症,忽視了其潛在風險。
疫苗普及促使新冠輕症化 但不可掉以輕心
專家提醒,2022年Omicron疫情的經驗造成國人普遍認為感染新冠病毒只是輕症或像感冒一樣,但實際上,疫苗的普及雖然降低重症率,病毒仍具有高度傳染性。接種第三劑與第四劑疫苗,讓群體免疫水平提升,才使得大部分人能以較輕鬆的方式度過感染階段。然而,疫苗覆蓋率逐漸降低,疫情隨時可能反彈。尤其在夏季疫情再起之際,若持續不施打疫苗,未來新冠病毒恐將常態流行,重症與死亡風險亦將提升。
對高風險族群的保護措施不容忽視
感染新冠病毒亦可能引發二次細菌感染,尤其是免疫力較低的長者。感染後,體內長期潛伏的細菌,如肺炎鏈球菌,會乘虛而入,導致肺炎等重症甚至死亡。因此,疫苗預防與肺炎鏈球菌疫苗接種,為高危族群提供雙重保護。据了解,政府提供長者與幼童公費施打肺炎鏈球菌疫苗,並建議體弱、慢性病患者選擇自主施打,以降低感染重症的風險。
症狀相似 快篩是早期診斷的重要工具
目前新冠病毒的症狀與流感或一般感冒極為類似,包括發燒、喉嚨痛、肌肉痠痛等。不過,專家提醒,只憑症狀判斷容易誤判,建議出現呼吸道症狀或不適時,應立即進行快篩篩檢。尤其是高風險族群,如長者、孕婦、慢性病患者,建議在五天內多次快篩,以降低病毒傳播的風險。出現兩條線的快篩結果,即刻就醫、用藥,能夠有效降低重症風險。
秋冬季節仍是疫情高峰期 持續防疫不可鬆懈
副院長指出,許多感染者在症狀明顯前幾天內,快篩仍可能呈陰性,因此攜帶快篩工具、及早自我檢測至關重要。即使沒有明顯症狀,只要出現呼吸道不適,也應儘快篩檢。如篩出陽性,應立即就醫,早期抗病毒治療能有效降低併發重症的可能。由於疫情可能進入常態流行階段,群體免疫建設、疫苗接種及自我防護如洗手、戴口罩,仍是最佳的防疫策略。
結語
新冠疫情展現出其難以預測與控制的一面,專家提醒民眾勿輕忽疫苗的重要性,並持續關注身體狀況,才能在守護自身健康的同時,協助降低病毒傳播。秋冬防疫的任務,任重而道遠。而在這場長期戰役中,每個人都扮演著重要角色,唯有共同努力,才能真正迎來疫情的終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