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乾眼症狀與其醫療挑戰中醫介入的角色
乾眼症是一種常見的眼部疾病,患者經常會感受到眼睛乾澀、刺痛、癢感以及視力模糊等不適症狀。根據臨床案例,像是59歲的林女士,因患有修格蘭氏症候群(俗稱乾燥症),除了口乾、盜汗外,眼睛乾澀問題尤為嚴重,需要頻繁使用人工淚液,每天點眼次數高達8次以上。經過中醫針灸和中藥調理後,症狀有明顯改善,淚液分泌量從幾乎沒有提升到每公釐8,顯示中醫治療具有一定成效,但仍需持續維護。
中藥配方與針灸穴位的治療策略
中藥療法的基本原理與效果
在中醫理論中,乾眼症多屬於「肝腎陰虧、津液不足」之範疇。經驗證的中藥處方包含天門冬、知母、牡丹皮等具有滋陰潤燥、改善眼部乾燥的特性。臨床研究表明,使用這些具有滋陰作用的中藥,能有效緩解眼部不適,增加淚液分泌,同時減少藥物依賴,降低西醫常用的奎寧等藥物可能產生的副作用。
針灸穴位與配合療法的提升
針灸治療則著重於調節經絡,主要選擇風池穴、攢竹穴、內關穴及足三里穴,透過針刺改善眼部血液循環與經絡疏通。專家指出,配合中藥處方,經由針灸經絡調整,患者能在較短時間內獲得較好的療效。像林女士經由持續的針灸療程,使得人工淚液點眼頻率降低,奎寧的用量也明顯減少,顯示東西醫結合療法在乾眼治療中的潛力。
療程效果的持久性與局限
專家指出,利用中藥和針灸的結合治療,能大幅改善乾眼症狀,但多數療效終究只能維持2至3個月。當症狀重現時,仍須再度尋求醫療協助,屬於疾病管理的循環過程。一些患者反映,連續多次針灸可產生「累積效應」,隨著療療次數增加,療效逐漸提升。在此背景下,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與飲食調整則成為維持療效的關鍵因素。
中醫用藥與穴位按摩的居家範例與日常飲食調整
專業建議包括按摩眼周穴位如風池穴、攢竹穴,搭配熱敷,促進局部血液循環以緩解乾澀症狀。飲食方面則需避免油炸、燒烤及易引發發炎的食物(如花生、鳳梨),多食用白木耳、枸杞、菊花等滋潤性食材,有助於改善眼睛水分不足的問題。研究指出,合理調整日常生活中的飲食及按摩方法,可延長中醫治療的效果,並降低復發率。
專家提醒與未來展望
台北榮總中醫專家強調,中藥和針灸在治療乾眼症方面存在一定的相乘效果,但療效多數只維持數月,不能完全根治。患者仍需要養成良好的用眼習慣,並定期就醫回診。值得關注的是,伴隨著持續療程,許多患者會感受到療效的逐步加強,證明中醫調理在慢性乾眼中扮演重要角色。隨著研究深入,未來或許能發展出更持久的療法與預防策略,進一步提升患者的生活品質與眼部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