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症狀查詢

蛋白和蛋黃居冠十大慢性過敏食物危機,小心腹瀉便秘代替癢過敏反應

慢性食物過敏成為隱形炸彈,常見食物藏危機

根據健康醫療調查顯示,國內常見的慢性食物過敏原逐漸受到關注。由於慢性過敏與傳統的即時反應不同,許多民眾未曾意識到自己長期受到食物過敏的困擾。聯安診所的統計數據指出,2019年針對超過1,200份慢性食物過敏檢測中,國人最常見的十大過敏原依序是蛋白、蛋黃、花生、蜂蜜、腰果、黃豆、小麥、牛奶、鰻魚及綠豆。

擴增食品過敏原標示防止過敏事故,消費者需多留意

為擴大食物過敏安全保障,衛生福利部食藥署自7月1日起取消了過敏原標示的限制,將涉及的食材擴充至11項,包涵「甲殼類、芒果、花生、牛奶與羊奶、蛋、堅果類、芝麻、含麩質的穀物、大豆、魚類及可用於漂白食品的亞硫酸鹽」。消費者在購買食品時,應特別注意包裝上的過敏原標示,以避免誤食引發嚴重過敏反應。

長期過敏影響腸道健康,導致多種身體不適

專家解釋,許多的慢性食物過敏並非長短時間就能感受到的急性反應,而是來自非IgE抗體的免疫機轉或微妙的腸胃反應。例如,反覆出現腹瀉、腹脹、便秘或皮膚紅腫,若經過腸胃鏡檢查仍找不出明顯原因,則要留意可能存在長期的食物過敏問題。因為,它會破壞腸道黏膜的完整性,使腸道出現微小間隙,促使過敏原滲漏到組織之中,引發發炎與免疫反應,形成惡性循環,久而久之可能導致免疫系統紊亂。

隱藏食物過敏原,蛋類是高危險因子

許多市售糕點、餅乾或冰品中都藏有蛋的成分。由於蛋白質分子較巨大,若沒有充分嚼碎或腸道微生物群不佳,蛋白容易消化不完全,進而穿越腸壁引發過敏。臨床上,蛋類是成人與兒童反覆出現的慢性過敏原之一,尤其是在蛋白和蛋黃中,過敏反應較常見。

中重度過敏食物須避開數月,益生菌幫助腸道修復

針對不同過敏程度,專家建議暫時停止食用相關高風險食材。輕微過敏者可每4天少量食用,避免激發嚴重反應;而中高度過敏則建議避開3至6個月,以讓腸道微環境修復。且經過檢測,整體過敏原的清除和抗體下降,會逐步改善過敏症狀。臨床證據指出,若在排除過敏原後,症狀改善再進行少量挑戰,可能達到不再過敏的效果。

找出個人體質過敏原,進行個別化飲食管理

醫師強調,正確記錄過敏反應並透過排除或免疫反應測試,是有效控制與預防慢性食物過敏的關鍵。過敏原可以隨著飲食習慣和環境變化而改變,建議定期進行過敏原篩檢。除了傳統的IgG測試,有些專家認為尚未完全可靠,但在未有更明確工具前仍可作為參考。除了辨識高危食物,多補充益生菌、膳食纖維, 以及適度的消化酵素,能幫助保護腸道健康,降低過敏風險。

營養攝取與過敏原篩檢,個人化健康管理的重要性

臨床證明,透過「排除-挑戰-再排除」的循環,能幫助明確個人過敏源,進而調整飲食。目前亦建議定期腸胃檢查和多次過敏原篩測,讓身體長期維持在較佳的免疫狀態,避免因為食物過敏累積造成身體不適與慢性疾病。身體內的小變化可能是警訊,做好飲食與過敏管理,也能避免未來可能的健康風險。

相關文章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