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許多中老年人在血壓控制良好的情況下,仍可能出現胸悶、呼吸困難或心跳不適的狀況。尤其是在使用某些降血壓藥物時,若未經適當評估,反而可能誘發或加劇心臟的結構異常,導致潛在的生命危險。掌握相關疾病的警訊與藥物使用注意事項,對於預防心血管並發症至關重要。
血壓控制的重要性無庸置疑,但若伴隨胸悶、氣促、心悸甚至暈倒,可能涉及較嚴重的心臟結構異常,例如主動脈瓣膜狹窄。這種狀況在早期或輕微時無明顯症狀,但隨著病情惡化,會出現心臟負擔加重、血流受阻,甚至危及生命。則需透過專業心臟檢查確診與治療,避免錯失最佳治療時機。
什麼是主動脈瓣膜狹窄
由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專家解釋,主動脈瓣膜是心臟血流向全身的閥門,由三個瓣葉組成,正常功能可確保血液順暢輸出。然而,隨著年齡增長、生活習慣或遺傳因素,瓣膜會逐漸鈣化硬化,開口變小,導致心臟必須更用力才能輸送血液,若嚴重甚至引發心力衰竭。早期多無明顯症狀,但狹窄程度日益嚴重時,就可能出現胸悶、氣促、頭暈甚至暈倒等危險信號。
主動脈瓣膜狹窄的成因與風險
主動脈瓣膜狹窄多由以下三大原因引起:
- 瓣膜老化:隨年齡增長,瓣膜硬化鈣化是最常見的原因。心血管疾病及高血脂、高血糖等危險因子,會加速瓣膜鈣化與狹窄形成。
- 先天結構異常:部分患者因先天瓣葉數少(如二瓣形成),早於50歲前即可能發生瓣膜狹窄問題,須早期監測與管理。
- 風濕性心臟病:由兒童時代感染鏈球菌所致的風濕性心臟病,較少見,但仍可能造成瓣膜鈣化與狹窄。
高血壓與主動脈瓣膜狹窄的相互影響
雖然高血壓與主動脈瓣膜狹窄並無直接因果,但這兩者常在老年人身上同存。血壓控制良好不代表風險解決,若同時存在潛在瓣膜異常,未留意症狀恐會陷入危險。特別是使用某些降血壓藥物,若未經專業醫師評估,可能加重瓣膜狹窄的病情,嚴重時甚至危及生命安全。
血壓藥物對主動脈瓣膜狹窄的潛在影響
專家提醒,有三類降血壓藥物在使用時須特別留意:
- 動脈血管擴張劑:雖能降低血壓,但在瓣膜狹窄患者中可能造成血壓過低,加重心臟負擔與症狀。
- 加速心跳的藥物:如某些心律調節藥,可能使瓣膜血流受阻,對已經狹窄的瓣膜造成額外的壓力與危險。
- 利尿劑:降低血壓同時會減少血液容量,進一步降低心臟輸出血量,可能使狹窄症狀惡化。
醫師強調,這些藥物本身不會直接引起主動脈瓣膜狹窄,但在已有瓣膜問題患者中,可能加重病情。因此,患有或懷疑有瓣膜狹窄的高血圧患者,應在醫師指導下調整用藥,且定期接受心臟超音波等檢查,及早發現與治療結構異常以降低併發症風險。
主動脈瓣膜狹窄的治療方式與新技術
傳統心臟手術移除或更換主動脈瓣膜,對於重度狹窄患者是可行的解決方案,但由於手術風險高,特別是在70歲以上的老人中,施行困難,甚至可能放棄治療。為應對此,一種微創的「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TAVR)」已逐漸普及,透過血管插管完成瓣膜置換,大幅縮短手術時間,縮小傷口,降低併發症與住院時間,適用於高風險患者,甚至年齡較輕的患者也開始考慮。
經導管手術過程不需開胸、停止心跳,僅需在X光與超音波引導下完成,恢復期較傳統手術大為縮短,僅需1小時即可完成,且有健保給付資源,對於傳統手術無法接受的患者提供了重要的治療選項。不過,此技術仍存在失敗率約10%,且操作困難度高,須由經驗豐富的專科醫師執行,以確保安全與效果。
醫師提醒與早期警訊
專家表示,重度主動脈瓣膜狹窄屬於嚴重心臟疾病,不可忽視,其發展多由輕度逐步惡化,可能經年累月不察覺症狀。若近日血壓已經調整佳卻突然出現喘、胸悶、頭暈或暈倒等徵兆,應及時就醫,接受詳盡檢查與診斷,以避免病情進一步惡化或引發危險事件。定期心臟超音波檢查,是早期篩檢與預警的關鍵手段,對於高風險族群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