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全球公共衛生面臨新挑戰的當下,細菌抗藥性問題正逐漸成為醫界的嚴重威脅。抗生素作為遏止細菌感染的主要武器,然而濫用與誤用導致的抗藥性日益普遍,甚至使多重抗藥性細菌逐年增加。專家指出,若不妥善管理,未來人類或將面臨無藥可治的疫情危機,呼籲民眾遵守「四不一要」的用藥原則,協助遏止抗藥性問題持續惡化。
抗藥性日益嚴重與疫情影響
根據台灣感染醫學專家的最新研究資料指出,疫情期間細菌抗藥性已經提升3倍,這意味著過去難治的細菌感染變得更加棘手。台灣微生物抗藥性監視計畫顯示,抗藥性不再局限於重症醫療環境,門診族群與年輕族群亦受到波及,整體醫療系統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專家警告,若抗藥性持續惡化,到2050年台灣每年將有3.3萬人死於抗藥性細菌感染,佔總死亡人數約五分之一,並造成經濟損失高達數千億元。特別是在COVID-19疫情背景下,抗藥菌感染不僅延長治療時間,也大幅增加醫療支出與患者痛苦。
抗藥性擴散的原因與後果
專家指出,抗生素的濫用是抗藥性快速擴散的主要原因之一。不當使用抗生素,例如感冒時要求用藥、私自購買未經醫師處方的抗生素,皆促進細菌產生抗藥基因。此外,抗生素的低價格與短期療效使得民眾缺乏良好的用藥觀念,進而使感染菌變得更具抗藥性。與此同時,科學研究發現COVID-19疫情增加抗藥性細菌比例,患者若感染抗藥性細菌,住院時間就會延長3到5倍,增加醫療負擔與死亡風險。
醫界面臨的挑戰與策略
台灣感染管制界的專家表示,近六成感染科醫師在抗藥性日益擴大的情況下曾遇過「無藥可用」的治療困境。國內調查顯示,約有七成民眾不了解抗生素僅對細菌感染有效,誤用抗生素的情形嚴重阻礙抗藥性控制。醫師在臨床上不得不使用多種抗生素合併治療或使用廣效性抗生素,這不僅增加副作用,也加劇抗藥性問題。醫界呼籲,除了加強公眾健康教育外,也積極投入新藥研發,應用人工智慧來提升抗藥性預測與抗菌策略,為抗藥性問題提供科技解方。
倡導正確用藥與新科技應用
- 堅持「不」主動要求抗生素
- 避免自行購買抗生素或用他人藥品
- 不隨意停藥,嚴格遵守醫師指示
- 推動新藥研發,使用先進技術提升診斷準確率
台灣部分醫院開發「智抗菌決策輔助系統」,結合大數據與質譜分析技術,能在不足一小時內判斷細菌種類與抗藥可能性,幫助醫師AS更精準地選擇抗生素,降低誤用與抗藥性擴散的風險。專家強調,整體抗藥性問題的根本解決方案,不僅在於民眾守護用藥習慣,更在於醫療體系與產業的科技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