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桃園市的一家防疫旅館出現多位確診病例,引發公共衛生高度關注。根據病毒基因定序分析,數個確診個案皆為Delta變異株,且集中於同一棟樓層,顯示此事件極可能屬於環境傳播型的群聚感染。專家指出,空調系統在病毒傳播中扮演一定風險角色,建議加強空氣流通與過濾措施,以降低空氣中病毒傳播的可能性。本文將詳細闡述此次事件的調查結果與呼應的預防策略。
防疫旅館群聚感染事件背景與調查
根據桃園市衛生局的調查,事件始於一名於12月3日入住防疫旅館、並於當日出現症狀的越南境外移入個案。該案在機場檢測時即呈陽性,短暫入住兩晚後即轉送醫院治療。其餘確診個案則是在其後的回溯篩檢中相繼確定,包括住在6樓、5樓及8樓的多名房客。病毒基因定序結果顯示,部分個案的病毒株高度相似,皆為Delta變異株,證實為同一群聚感染事件。
指標個案可能為越南入境者
從疫調資料得知,感染的最早症狀個案,即案16768,於12月3日即出現症状並被判定為指標個案,推測他可能在越南入境時已帶有病毒。該個案在抵台後短暫入住旅館,並在機場篩檢為陽性。由於該個案入住期間僅兩天,即轉往醫院,暗示病毒可能已由該案傳入環境中,導致多名房客受感染。病毒基因序列的相似性進一步支持這一假設。
多樓層感染擴散並排除人員接觸傳染可能
除了6樓的感染病例外,其他感染個案包括住在5樓與8樓的案16872(中國籍女性)、案16851及案16841,皆在篩檢中發現病毒。調查發現,這些個案的入境資料與接觸史稀少,且員工檢驗均為陰性,證明人員之間的直接接觸可能性較低。經過初步分析,環境中的空調系統很可能成為病毒傳播的主要路徑。專家指出,若空調系統內部空氣循環不良,病毒粒子可能藉由空調傳播到不同房間,造成持續擴散。
空調傳播病毒的科學證據與預防策略
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的專家解釋,已知新冠病毒能夠透過空氣傳播,尤其在封閉、缺乏良好通風的環境中更為風險增加。若旅館內的空調系統處於循環內部空氣狀態,有可能將病毒粒子傳遞至其他房間,造成交叉感染。為降低此風險,專家建議採取以下兩大措施:
- 增加室外空氣的引入,確保室內空氣充分換新
- 安裝符合HEPA標準的高效濾網,以過濾空氣中的病毒粒子
理想狀況下,每個房間都應裝設高效濾網,不僅能阻止空氣流通中的病毒傳播,也能保障住客的安全。這樣的雙管齊下策略,是防止空調傳播病毒的有效措施。
官方的防疫措施與未來展望
衛生當局已對桃園的防疫旅館進行全面清空、消毒作業,並將所有入住人員轉移至集中檢疫場所,接受多次檢測。指揮中心也表示,將加強風險區域的通風與空調檢查,並在春節期間提高篩檢頻次,確保疫情防控的嚴密性。在未來,防疫旅宿的環境監測及空調設備的管理,將成為重點項目,力求杜絕類似事件再次發生。
專家呼籲提高空氣傳播的警覺
公共衛生專家提醒,空調系統在病毒空氣傳播中扮演重要角色,尤其在封閉空間內更需注意通風策略。除了換氣和高效空氣過濾外,提升室內空氣流動的品質,也是降低感染風險的關鍵。透過科學措施的實行,能有效減少傳播途徑,保障旅客與工作人員的健康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