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血壓是常見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尤其是對於長期血壓控制困難的患者,除了藥物調整外,醫師通常會進一步探究潛在的生理機制。近期臨床研究指出,腎上腺功能異常,特別是皮質醛酮分泌過多,可能是導致頑固性高血壓的重要原因之一。
皮質醛酮高血圧的成因與臨床現象
由腎上腺所分泌的荷爾蒙皮質醛酮,主要作用是調節血壓、血鉀與血鈉的平衡。當腎上腺出現腫瘤或過度增生時,可能會促使過多皮質醛酮的產生,進而引發高血壓甚至血鉀降低。約有20%的頑固性高血壓患者,是由於皮質醛酮過多所致,但並非所有患者血壓都會異常升高,或血鉀極度降低。
皮質醛酮高血壓的健康風險與篩檢重要性
長期血管硬化會受到過量皮質醛酮的影響,增加中風、心律不整與心臟衰竭的風險。台灣研究顯示,雖然日本內分泌學會建議所有新診斷高血壓患者至少進行一次皮質醛酮篩檢,但實務上檢查及診斷流程複雜,涉及多個專科的協作,使得許多病友未能早日確診。目前台灣僅約有12,000名確診病患,顯示約九成的患者尚未獲得正確診斷。
診斷流程與臨床挑戰
診斷皮質醛酮高血壓通常需要團隊合作,包括心臟科、內分泌科、核子醫學科等多科別共同配合,進行血液檢查、荷爾蒙測定、影像檢查等多項程序。這種繁瑣的流程在醫療實務中並不容易,造成許多患者得不到正確的判斷與治療。
實際案例探索皮質醛酮高血壓的治療突破
近期一位來自嘉義的59歲男性患者,被診斷出左腎上腺腫瘤,經過多次血壓測量,發現血壓一度高達230mmHg,且長期血糖與腎功能異常。在團隊整合治療下,先透過降低體內水分、控制體重,確認腎上腺腫瘤分泌過多皮質醛酮。在使用皮質醛酮受體拮抗劑治療後,血壓逐步穩定,並計劃半年後接受手術切除腫瘤,有效改善原本失控的血壓狀況。此案例凸顯早期診斷與多專科協作的重要性,對於控制由內分泌失調引發的高血壓具有指標意義。
有效的治療策略與預防建議
不論腎上腺腫瘤是單側還是雙側增生,若引起的皮質醛酮分泌過多,長期未受控制會導致血管硬化、心臟問題與中風機率上升。建議患者應與醫師討論,採用手術、藥物等多元治療方式,以降低心血管疾病與生命威脅的風險。早期篩檢及科別合作,是 managing 高血壓與避免意外發生的關鍵所在。
結語
高血壓的背後除了生活方式與藥物調整外,內分泌相關疾病亦扮演著重要角色。皮質醛酮高血壓的診斷與治療,需要醫療團隊的專業配合與患者的積極配合,才能真正改善高血壓所帶來的長期危害。對於相關症狀或家族史的患者,建議及早了解內分泌異常的可能性,避免因延遲治療而造成不可逆的心血管傷害。
醫療進步的腳步持續推動高血壓管理的革新,讓我們在專業醫師的帶領下,攜手面對這個看似常見卻潛藏危機的疾病挑戰。